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故乡松阳史籍考释

故乡松阳史籍考释

  浙南山水形胜,层峦叠翠之中的松阳是我的故乡,是个史称“浙南桃花源”的千年古县。瓯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松阴溪犹如银练从中蜿蜒穿过全境,浙南最广袤的松古平原宛若玉盘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素有“松古平原熟,浙南米谷足”之美誉。“松阳”之县名,不但字眼平朴读音上口,好认好写也好记,一听此说,出现于眼前的尽是茂密的松树林和灿烂的阳光构成的朗朗景象,让人爽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

  如此甚好的故乡松阳,好地方好地名是怎样来的?出于对故乡的拳拳之心,尽管本人学识浅薄,也不怕贻笑大方,特从史籍上作以下考释:

  松阳置县及其时代背景

  远在东汉末年,属会稽郡的章安是一个地域范围很广的县,所辖之地相当于今台州、温州、处州及福建北部的一部分。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章安县南乡析置松阳县。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第九十四卷3928页载“松阳县,本汉章安县南乡地,建安四年孙氏所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沿革表》也载“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孙吴置”“此为古栝苍地正式建县之肇始”。当时松阳县治所在瑞应里,又称“旧市”,即今松阳古市镇。

  松阳不仅是浙南丽水地区建县最早的一个县,而且县域很广,直至隋唐松阳县域仍涵括现今丽水市以及金华、温州的部分县市。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今莲都区),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至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遂昌县并入松阳达86年,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析出松阳县的南乡和遂昌县的西乡置龙泉县(现为市),可见松阳古邑地域范围之广大。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八年,松阳曾升为州府所在地为“松州”,曾为浙江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东汉末年,袁绍、曹操、孙策、刘备四方逐鹿争霸、风起云涌,正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孙策、孙权两兄弟打下东吴江山。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一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归降曹操。刘表缺乏决断,两不相帮。曹操用卫觊之计,镇抚关中,屯兵官渡,以防卫许都。而在孙吴,则大力征讨江东区域,先后占据了今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

  孙吴疆域的经略始于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渡江讨平江东刘繇、严白虎等地方势力,攻略并占据东汉扬州刺史部的大半地区,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庐江六郡,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以县级政区为主。陈建梅在《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岳麓书社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中认为,东汉末年,衢江、东阳江流域已经得到初步开发,孙策在南讨西征的同时,“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开始了对所辖扬州五郡(丹杨,今安徽宣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吴郡、庐江、豫章)等深险之地的经略。

  对山越的征讨取得了初步成果之后,为加强管制和开发,孙氏兄弟对山越区域进行编户齐民设置新的政区。在扬州政区新置三十四县的同时,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置新安(今衢州市)、长山(今金华市)两县,孙吴沿续了东汉的开发路线,孙策时析诸暨置吴宁、丰安两县,孙权时析新安立定阳,析乌伤立永康、武义,析太末立平昌,析章安立松阳,为加强管制,在东汉统治所不及或统治薄弱的丘陵地区相继增设新县,远至松阴溪上游开辟设置松阳县,目的是为了控制该流域。

  之后,开发逾仙霞岭达松阴溪上游,并进一步推进至衢江上游和武义江沿线。陈建梅还认为,孙吴对山越的开发是在征讨中进行的,会稽郡新置的平昌、定阳、永康、武义、临海,南始平、罗阳、松阳、建平九县,这些新置的县,都是在征讨中占据或平复之后置立的,有的命名显然与取得征讨山越的胜利有关,像平昌、定阳、南始平、建平等县的命名用“平”“定”的词语;有的以故事典故命名,如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保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还有的用地理位置命名,如临海、罗阳、松阳。

  孙权继位称帝后,经过苦心经营,孙吴疆域“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涘,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政区建置主要从郡县深险之地及北界西界敌对势力的经略着手,在进一步拓展中巩固,在原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出兵深入各郡险地征讨山越,还向西向南拓展,孙吴疆域逐渐稳定,鼎立局面开始形成。与此同时,松阳置县区域甫定,“此为古栝苍地正式建县之肇始”。

  松阳县名由来的两种说法

  从史籍上看,“松阳”县名的由来主要有两说:

  一是地理说,因山名而取地名。明万历郭子章《郡县释名·浙江卷》载:“松阳县东汉名,以邑有长松山也”,谓松阳地处长松山之南,故名松阳。陈桥驿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省》载“松阳县因地处长松山之阳而得名”。此说中所指的长松山,是什么山?《大清一统志》卷236载“长松山在松阳县西北四十五里,吴越时以此山名县,俗名牛头山,顶有龙潭,旁有九云峰”。民国版标点本《松阳县志》在“附说松阳县山脉”一章中云“谨查松阳山脉起点于仙霞,仙霞东南有枫岭,乃浙江、瓯江之分水岭,即闽浙之分界也,分界以后,其一自东经遂昌侵云岭入松阳,迤逦北东而下宣平、丽水,与栝苍山脉相连也。…其属于北东一脉,首为长松山,俗名牛头山,南水出松阳,北水流宣平,实为松宣之分界。”可见史籍上所载的长松山就是现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牛头山!

  清光绪《松阳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记载得很直接也非常明确“牛头山即长松山,旧名风牛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登其巅可以远眺处、婺,上有龙潭,旁有九云峰。叶法善解化于此”。叶法善是松阳历史名人,誉为“唐代五代帝师、道教宗师”。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二·山水》载“世传真人叶法善曾骑虎创庵于顶,修炼、飞升而去”,史籍上的这些记载,其实说明了选择此山来作县名的缘由。

  二是因松阴溪畔有棵大而奇特、尊崇为“松阳树”的松树而得名。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卷五十一·古迹十三》载:“松阳县东临大溪,有松阳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坐二十人,秦时物也”。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卷一Ο七·物产七》中又有载:“松阳立县,取松阳木为名,在县东南大溪有松阳树,大八十围,其腹中可坐八十人”。《吴地理志》所云“县东南临大溪有松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容三十人坐,故取此为名。王右军尝往看之。”(见《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州郡部·十七》。古松邑的土地上非但松树茂密且大而奇特,从此记载可知,直到东晋,这棵自秦时而来的古松树,到东晋时依然挺立在大溪即松阴溪畔,乃为古松邑奇特的胜景,东晋当代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也曾慕名亲临察看。

  撰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的《元和郡县图志》(简称为《元和志》),是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是唐代李吉甫撰的一部地理总志,也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在该书卷二十六中也述及处州松阳县“本汉回浦县之地,属会稽。后汉分立此县,有大松树,大十八围(或八十一围),因取为名”(注:本引文中的本汉、后汉即为西汉和东汉)。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1599页载:“后汉,分章安之南乡置松阳县,县东南大阳及松树名”,此语中后一句说得也就是“县东南临大溪有松树”同样的意思,也印证了《元和志》中的说法。以上史籍所记载“可坐二十人”或“可坐八十人”或“可容三十人坐”,又记载曰“大八十一围”或“大十八围”,尽管不尽详实,但说明自秦以来,古松邑松阴溪畔确实是生长着一棵很大且奇特的松树!

  史籍上所记载的“东临大溪大八十一围”,且腹中空,可坐几十人的松树的说法,是一个近乎神话的传说。据后人考证,成熟后的松树最高四十五米,最大胸径也只有一米五,且属针叶树类的松树中间不会“腹中空”,更不可能坐几十人,因此,盎然生长在松阴溪畔如此大而奇特的松树,是古松邑大地茂密松树的集中体现,缘于古松邑黎民百姓与松树之间的亲密之情,缘于古松邑黎民百姓对于松树近乎图腾的敬仰。

  “松阳”县名取“松”字,缘自传说中大而奇特的松树;而又取“阳”字,其实还蕴含着古人对这方水土美好的祈愿。

  我国古代风水学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因为中国位於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阴阳之分就是这么来的,比如江阴、淮阴、洛阳、衡阳。风水学上以阳为吉,无论地方、住宅、墓葬均以阳为好。

  松阳县取名的标杆选择长松山,而县境在长松山(牛头山)之南,松阳之“阳”因之而来。置县时名“松阳”,体现的是我国先哲古代风水学说“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的理念。古代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主张“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松阳县背靠长松山,出生于松阳本土的“世传真人”叶法善寿至105岁,曾在长松山上修炼、羽化,好似“山有来龙”,长松山可谓给松阳人带来福祉的长寿之山;松阳面向松阴溪,源出遂昌县垵口乡桂洋村南之北园金岙的松阴溪,先自南而北,后折向东南,在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入境,在莲都区的大港头入瓯江中游大溪,全长114公里正是“抱作环形”,松阳这方水土正可谓“称人心、昂秀发”,是适宜人们劳作生息,而黎民百姓又昂扬奋发、朝气蓬勃的好地方,既是古人对这方水土美好的祈愿,更是松阳古往今来真实的写照。

  松阳县别名及其几度变更和变迁

  松阳是浙南丽水地区建县最早的一个县,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沿革表》载“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孙吴置”,“此为古栝苍地正式建县之肇始”。

  从史籍记载上发现,松阳从置县之初的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至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的700多年间,县名又称为“松杨”。史籍上有四大论据:

  一是《会稽志》中有记载。松阳置县历来有多种说法,持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置县说的宋嘉泰《会稽志》卷一·历代属县》中载“兴平二年,分诸稽之大门村为汉宁县,又分章安之南乡为松杨县”。

  二是《三国志》中有记载。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志·贺齐传》中载:齐于建安八年讨汉兴,令杨松长丁蕃留备余汗,蕃本与齐邻城,恥见部伍,辞不肯留。《隋书·地理志》指出此作“松杨”,误倒为“杨松也”,这里讲到的“杨松长”是“松杨长”之误,“松杨长”即东汉时县令的称谓。

  三是《吴录》中有记载。出自三国时孙吴孑遗、西晋张勃编著的“堪称孙吴一代完史”的《吴录》有云:松邑“作松杨,以地多二木也”。古时松邑地域广大,生态环境是近乎原始的自然状态,山林茂密、林木森秀,尤以松树、杨木居多,故松邑置县之初又称为“松杨”,好似古人有大名,也有别名一个意思。所云多杨树,可能在初置县时的松阳县域其他区域。

  四是清光绪《松阳县志》及《浙江分县简志》上有记载。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后梁时期,吴越王钱镠与杨行密为仇,上书梁太祖,以“淮寇未平,恥闻逆姓”为由,请改诸县名“阳”(音同杨)者,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五月,吴越王钱镠改松阳县为长松县。此乃为松阳最初县名又称之为“松杨”的佐证,也说明“松杨”这个松阳县的别名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也曾和大名一同沿用,一直延续至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达700多年之久。

  查阅史籍,知松阳县名曾几度更改,史籍中浸润着生动的传说故事,颇为有趣以飨读者:如上所述,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五月,吴越王钱镠奏请梁太祖:凡属地与“杨”同音者,悉奏改之。于是吴越境内,除横阳改为平阳(意为扫平杨吴)外,地名不闻“杨”音,富阳改为富春,暨阳改为诸暨,东阳改为东场,浦阳改为浦江,松阳改为长松。29年之后,到了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改长松县为白龙县。清人吴任臣编撰的《十国春秋》、元末重臣阿尔拉·阿鲁图主持纂修的《宋史》和清顺治《松阳县志》均载:“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岁旱,县令陈时祈雨百仞山,据传白龙现于山麓之白龙津,吴越王元瓘遂改长松县为白龙县”。为何改此县名,松阳民间流传着一个“瑞现夫人庙”优美的传说。60年之后至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郡守杨亿请复为松阳县,此记载证明,不用别称的松阳县大名沿续至今也有上千年的历史。

  松阳不仅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耕读传家,特别是文化教育冠于他县,抗战时期,有着“浙江模范县”之美誉。新中国建立之后,因形势变化,松阳县建制也曾几度变迁,变迁中可见当时国之大势,特兹录于此: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的形势下,当年11月21日,松阳县建制撤销,原政区并为遂昌县的一个区。1978年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松阳强烈要求恢复县制,历经一波三折,并入遂昌24年之后,至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82)11号文件正式批准恢复松阳县。

  松阳于松树有着近乎图腾的敬仰

  浙南松阳的得名与松树有着亲密之缘,这是因为远在东汉末年松阳置县早期,地域广大且多“松杨”二木之故。三国时孙吴孑遗、西晋张勃编著的“堪称孙吴一代完史”的《吴录》有云:松邑“作松杨,以地多二木也”。古时松邑地域广大,所辖之地相当于今台州、温州、处州及福建北部的一部分,生态环境是近乎原始的自然状态,山林茂密、林木森秀,尤以松树、杨木居多。松阴溪畔自秦而来生机盎然大而奇特的松树,乃为当时一大胜景,更是引来诸如王羲之等书圣名士亲临观赏。

  古松邑黎民百姓在这方土地上劳作,树冠如伞的松树为之遮阴,盖厝造屋松树为人们提供绝好建材,夜间照明、生活取火乃至经土法严格炮制后所取的松脂不但能治疗许多病疼,还能如李时珍所言“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松树对陆生环境适应性极强,能在各类土壤中生长,耐干旱、喜阳光,正如松阳人脾性的写照。除社会生活和经济上的用途外,松树由于其树姿雄伟、苍劲,树体高大、坚固长寿,古松邑黎民百姓在劳作生活中由衷赞美松树,也寄寓了对于生活美好的愿景,因之产生奇异美化、近乎神话的传说。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卷五十一·古迹十三》载:“松阳县东临大溪,有松阳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坐二十人,秦时物也”。大而奇特的松树长在松阳,同时也深含史籍记载者的深厚情感,因此尊崇为“松阳树”。古松邑黎民百姓对松树有着特别的情感,有着近乎图腾的敬仰!

  现时松阳县的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境以中低山丘陵地带为主。据1995年5月新修《松阳县志》载:松阳森林资源以“马尾松为主,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以松古盆地四周、松阴溪及小港两岸山坡最普遍”,说明松阳的松树特别是马尾松资源比较丰富。松阳素有“中国松脂之乡”的美称,正是缘于松阳历史上由于松树资源丰富而盛产松脂,会做松香的人比较多,这可能也就是当今松阳在前些年出土的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墓葬中怎么会有松香和采制松香完备的各种工具,为什么松阳采制松香会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如今有两万多松阳人不畏艰辛走遍大江南北,从事松香产业,生产的松脂、松节油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了远近闻名的“松香客”,形成“有松香的地方就有松阳人”的格局,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为什么会授予松阳“中国松香产业孵化基地”称号的历史诠释,足以说明松阳与松树有着亲密之缘。还值得一说的是,松树它是我国很多名胜风景区的重要景观,如辽宁千山、山东泰山、江西庐山都以松树景色而驰名,尤其是安徽的黄山,松、云、石号称“三绝”,而以松为首。古松邑有十景之称,誉为十景之冠就是“望松夜月”,相传是东晋当年“书圣”王羲之望松处。

  在古代特别是古松与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北京北海团城有一株800年生的古松,传说曾被清乾隆封为“遮阴侯”;泰山“五大夫松”传说是秦始皇登山在此避雨而被封以官爵的。在古松邑,自秦时而来生长着一棵大而奇特的古松,传说“腹中空,可坐几十人”几近图腾似的神话,都印证了如此说法。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把松树作为坚定、贞洁、长寿的象征,松、竹、梅世称“岁寒三友”,喻不畏逆境、战胜困难的坚韧精神,以此相激励。咏松的诗歌不绝如耳,松阳的文人学士也是如此,晚清年间松阳有个叫包庭芝(公元1851年?1915年)的横樟人,岁贡生曾为候选教谕,他写下一首题为《西岭青松》的律诗,诗曰:“物表亭亭百尺松,经年经岁托高峰。冬心吝取竹梅订,春色羞争桃李秾。气壮山河光夏社,枝欺冰雪傲秋容。行人莫恃依栖便,鳞甲修成即化龙。”诗中所赞颂的松树气宇轩昂、历经苍桑,不畏冰雪、不图虚荣,气壮山河、敢创大业的品格,正是千百年来松阳人民可歌可泣的精神风貌的写照!

  综上所述,松阳县名来源于“地处长松山之南”之地理说,也由于东汉末松阳多松树,更是缘于松阴溪旁一棵大而奇特、称之为“松阳树”的秦时古木的自然状况,以及神化出美妙的传说,传导的是松阳黎民百姓对于松树近乎图腾的敬仰,体现的是“松阳与松树亲密之缘”的人文理念。纵观千八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松阳县名反映了当地“田园牧歌”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几经变迁的史实中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与动人传说,同时,也折射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从古而今,松阳人尊重自然、与自然亲密和谐、心态阳光而又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作者:徐进科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吴胜 时间:2019年11月16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