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探寻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  追忆红色故事 > 一封信牵出的革命情谊

一封信牵出的革命情谊

  在安民乡安岱后村,有一封信,已沉淀40年,有一个糖果盒,已锈迹斑斑,但村民都视若珍宝。

  “秉良书记,你好!你托人带给我的笋干收到了,谢谢你的关心。1981年新年到了,寄上糖果一筒,向你和全家表示祝贺,望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望在农业生产战线上作出新的成绩。”写信人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的粟裕大将,收信人是时任安民乡安岱后村党支部书记的陈秉良。

  一个是远在北京的将军,一个是深山村庄的党支部书记,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两人有如此深切的情谊?这要从1935年初夏开始说起。

  1935年5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刘英、粟裕的带领下,摆脱国民党和地主武装“大刀会”的围追堵截,几经转折,进入安岱后村,建立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在安岱后驻扎的一个多星期里,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座谈会,走家入户、促膝长谈,刘英、粟裕与安岱后人民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我父亲就是地下交通员,给他送信的。”安民乡安岱后村村民陈吴福说,村民很拥护他们,“野菜、土豆、玉米什么的主动供给,村民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都说“一起扛过枪”结下的才是最铁的兄弟情谊。在短暂的革命时光后,安岱后人民记住了工农红军,记住了刘英,记住了粟裕。当然,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是大将的粟裕也从未忘记过安岱后人民。

  陈秉良回忆,1980年秋,粟裕准备撰写《浙南三年游击战争》革命回忆录,因年事已高,不能亲身前来安岱后追寻记忆,只能嘱托编写组人员吴克斌来到安岱后。

  “来的当天,吴克斌是在我家吃中饭的。说是来看看情况,了解下革命老区,到粟裕去过的地方拍照片。”陈秉良说。

  吴克斌辞行前,安岱后人民纷纷拿出家中的笋干让他带走,表达全村对粟裕的感激。本以为与粟裕的联系就此终结,未曾想到更大的惊喜在1981年元旦到来,也就是粟裕寄来的那封信和一盒糖果。

  “不拿去分,自己吃下去有什么意义?粟裕寄来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先苦后甜嘛。村民高兴得很,老人小孩个个分是分不过去的,年纪大的人有些分两粒。”陈秉良说,村民根本不舍得吃,把糖果存放起来。

  如今的安岱后,粟裕旧居、刘英旧居等革命遗址早已修葺一新,红军主会场也正在加紧修缮中。安岱后村村委会主任陈可梧告诉我们,安岱后一直按照粟裕将军的嘱托,不断做强做大绿色农林产业,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深度开展“红绿融合”。

  “我们现在也创办了红军学校,一年能给我们村集体经济带来两万块的收入,同时我们也在发展绿色旅游,村民每家每户都种了香榧,还有农家乐、蔬菜,这也能为村民增加一定收入。”陈可梧说,如今安岱后村更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大家知道了解安岱后村,以及发生的故事。

  一封信,缩短了北京与浙南小山村的千里之遥;一罐糖,甜蜜了安岱后群众的心。时光带走了绛红烽火,岁月却沉淀下革命情谊。粟裕在安岱后留下的不止是追忆,更多的是对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帮助与期许。安岱后的未来,红绿交融、风生水起。

作者:孙丽雅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吴胜 时间:2020年7月2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