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心情驿站 > 我故乡故土的“四联食堂”(上篇)

我故乡故土的“四联食堂”(上篇)

  故乡松阳故土西屏,有同学给我打来手机,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四联食堂”已经在恢复重建了,让我抽时间回乡看看,以享多年来盼她回归的孜孜夙愿。

  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我故乡松阳故土西屏有家甚为城乡百姓喜爱、闻名遐迩的饮食店——“四联食堂”,曾被变身为西屏街道中心卫生院。

  不几天,我赶紧回故乡故土,车子刚一停好,紧走快步急奔太平坊下现为西屏街道人民大街110、111、112号,果然,三间店面正在修建,问了下正在劳作的师傅,他回答一点都不错,的的确确是在恢复重建“四联食堂”,欣喜之余,唤起了长辈曾说起以及我自己儿时尘封心底的记忆——

  “四联食堂”是从解放初期松阳县城四家知名布店的商业改造转行而来的。当时,松阳县城有四家知名布店,即位于南直街的叶士宝布店、市墈头的潘大成布店、大井头的叶华棠布店和位于横街的徐发孝(又名徐寅轩,另名徐峻,松阳坊间俗称为“老三”)叶延良布店,联合进行了商业改造,转行经营饮食业。四家布店的这五个老板就成了“四联食堂”的私方股东,叶士宝首任私方经理,主要负责经营业务,先后担任过公方代表的是禾进达、杨土松、陈珍西等人,主管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从原先四家知名布店联合转行脱胎而来之初,经营业务除了饮食业外还经营洗澡业,取名为“四联食(澡)堂”,饮食业租用旧时县城首富黄秋光(又名黄石增)之子黄宗春在县城太平坊下最中心的店面和房子,澡堂租设在太平坊西路现今中国银行松阳支行西面隔壁一座洋房内,经营大众洗浴也经营搓背和修脚业务,不久就专营于饮食业,改名为“四联食堂”。1954年国庆节正式开业,宾朋满座,热闹非凡,太平坊下整条大街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为国庆节的松阳县城增添了格外的喜庆。

  松阳县城太平坊至桶盖亭约百米长、四五米宽的一段街路,俗称“太平坊下”,是旧时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屏镇最中心、最热闹、最繁华的路段,坐落于此的“四联食堂”远不是百年老店,但经营仅三十多年,声誉、影响可以说是超越世纪的。原因在哪?在于她为顾客提供的饮食味美价廉!无论主营的汤面还是其他小吃或炒菜都是家常的,不仅价格亲民实惠,而且味道自然鲜美,实在好吃,松阳县城决没有第二家能与之比肩!

  我老家就在“四联食堂”正对面的弄堂内。儿时记忆里就深深烙上印记的“四联食堂”,不是因为她有三间店面大——在五十年前的西屏镇上,除了太平坊上左右两侧新造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大楼外是最大的老店了,也不是因为她当时是西屏镇上白天人最爱去、晚间人最想去的地方,是由于她的汤面远比省城杭州以汤面样式多且好吃著称的奎元馆要丰富得多、好吃得多,而且价格又便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松阳人日子过得虽然紧,但每月大抵也可以进去一二回过过嘴瘾!

  “四联食堂”以经营各类汤面为主、兼营馄饨等面点小吃和点炒菜肴提供饭食服务的普通饮食店。开办初始,经营者首先考虑的就是以让大多数人吃得起为初衷,以人气聚得起生意才会兴旺为经营理念,味美价廉走大众化的路子。主营所推出的大众化汤面主要有三:光面(汤面清清净净、什么浇头都没有)一角一碗;普通面(汤面上加些许豆芽菜)一角二分一碗;肉丝面(豆芽菜加些许肉丝)一角八分一碗。之所以说这三种汤面是最大众化的,是因为这三种汤面制作比较简单,价格便宜适宜大众消费。厨师在专门煮面的大锅中煮好面条捞进碗后,再从旁边另一大锅中早已烧好的面汤中舀上一两瓢,或将早已烧好简单的肉丝等浇头夹几筷子铺在面条上就出货的“产品”。

  嘴巴很“贼”的西屏人认为,就这样出货的面条是不好吃的,好吃的面条一定要“锅”一下的。所谓“锅”一下,就是要在一只锅里煮面条的同时,再另支一口锅,炒烧好不同的浇头,然后将煮好的面条捞进去舀进一两瓢面汤再烧,进行第二次加工烹饪,让浇头的味道渗进面条再出锅,面条才好吃。“锅”一下的面条不仅用料多些,且工时长些,特别是怎么个“锅”法还是挺有讲究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所以价格就贵些,那时候,手头宽绰一点的或者为庆祝什么抑或有什么贵人来家里,西屏人大抵是到“四联食堂”买“锅”一下的汤面的。

  “四联食堂”就是“锅”一下的汤面价格也很亲民。比如:肉丝锅面(汤面的浇头为肉丝加些许茭白丝)两角四分一碗,片儿川面(汤面的浇头为雪菜、笋片、肉片)两角六分一碗,三鲜面(面的浇头更加丰盛,有鱼块、鱼丸、火腿、鸡块、泡皮等)三角一碗。“四联食堂”还提供大锅面,可供数人食用:普通大锅面一元一锅,肉丝大锅面一元二角一锅、三鲜大锅面一元五角一锅,满满的小脸盆一大锅,三、四个人可以吃得很饱。1976年,我和堂兄还有一个挚友都20岁,为庆贺生日,到了各自生日的月份的某一日晚上,三人相约聚首“四联食堂”一元一锅的普通大锅面,吃得饱极了,在那个贫乏的年代也算是奢侈的一顿美餐!在西屏人心目中,请朋友到“四联食堂”吃面不仅不抠门,而且让人觉得有面子,因为,全松阳人都知道,“四联食堂”的汤面是最好吃的,如果到镇上其他什么地方去吃,主人给朋友就有一种抠门的感觉。

  那年月,物资匮乏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都要凭票购买,到“四联食堂”吃面也是一样,不论何种汤面或锅面,一碗汤面除了定价的金额之外,还要二两半粮票,一锅锅面还要一斤粮票。就是一个包子五分钱还要收一两粮票,天罗细(油条)四分一根,如果三分就要另收半两粮票。在我记忆中不收粮票的是面食(即馄饨)一角二分钱一碗,油料饼八分一个,耕几尼(麻花)二分一根。

  “四联食堂”除了主营的汤面实惠亲民又特别的好吃之外,面食(即馄饨)等等小吃和荤素菜也是如此。比如“四联食堂”的面食也是其他地方不好比的,除了大家都一样的价格之外,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人家的就是没有她的好吃,“四联食堂”的面食皮薄、馅足、味好,也很有特色。面食皮是手擀的,擀出的皮既薄又匀,几近透明的程度,能从玲珑剔透面皮透出肉的鲜红色,简直是让人难以忍心吃掉的艺术品!由于皮薄,面食下锅烧煮时将锅盖一旋就可起锅捞进碗里,舀上一勺滚沸的清汤,撮上一小撮葱花,热气腾腾地给食客端上,不仅外观好看,重要的是里面有空隙,吃在嘴里没有贴实的感觉,吞时又有一种滑动感,挺舒服,面食一入口,鲜美的精肉,到口即融的薄皮,那味道真是让人称赞!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次傍晚,我母亲带上我和她“切乌药”的工友收工回家,一起去“四联食堂”吃面食,留下了至今仍如此深、如此美的印象。

  此外,“四联食堂”的小吃也着实让人难忘。比如看去油吃去一点不油、喷香喷香的油料饼,让人吃了还想再吃;糯米粉和面粉对半,加上糖水调捏做成的油炸糯米条(也称“牛舌头”),咬去脆口却又糯香甜心,一个也才五分钱且不收粮票,一般在集市时,“四联食堂”才会临街支锅做,平时还不大能吃得到,至今更是难忘,。

  “四联食堂”的炒菜也是真正的味美价廉。如炒肉丝四角四分一大盆,二角四分一小盆,炒四件(鸡什、肉片、香菇和笋片)三角一盆,猪肝汤两角五分一碗,三鲜汤二角四分一碗,还有肉丝蛋汤、开洋蛋汤(开洋即腌制晒干的去皮虾仁)也都才二角五分一碗等等,不胜枚举。普通百姓都吃得起,而且吃得很开心。事隔近半个世纪,每每回忆起来,“舌头水”(松阳土话,即口水)都会溢满出来。

  当年“四联食堂”可以说汇聚了当地民间各有特长且有名的大厨,我记忆中仍清晰显现的有:蔡海尼(松阳方言中在名字末加个“ni”音后缀,表示亲切亲近)的,家住横街草蓆亭,长得滚圆滚圆的,我每次路过横街他家门口,没有不看到他在用碗喝老酒的,肥头大耳的圆脸都是通红通红的,所以印象特别深,知道他是“砧头”(松阳人对厨房的别称,意即厨房的头儿),即大厨总管,是调配荤素食料、专做切菜等最上手的厨艺活的大师傅,也就是当年“四联食堂”好吃秘籍的“掌门人”吧!

  有个叫“汤四尼”的大厨,人长的比较瘦削,擅长做包子、葱肉饼和面食各类点心等小吃,家住西寺下戏院后面的弄堂内。还有擅长做手工月饼和各类油料饼、改革开放初松阳唯一的点心师、个子瘦小光头、总是戴着长舌头帽子的余相发师傅;长得一表人才、擀得一手既薄又匀几近透明程度的面食皮、做得一手好面点的洪培福师傅;还有个头矮背有些驼、谈笑风生间做得一手好菜肴的毛文贵师傅等等。

  “四联食堂”最擅长、最拿手烧汤面的大厨叫“佬四尼”,也姓蔡,是蔡海尼的堂兄弟,也长得圆圆滚滚的,块头个子模样也差不多,家住善应堂下杮树下弄鲍家塘边,如果到“四联食堂”美食,刚好遇上他当值,吃到他亲手烧的汤面,那可谓一大口福,亦是一大幸事!

  我从小在“四联食堂”店堂内玩耍,亲身经历了她人气最旺的七、八十年代,也深深知道,她为什么人气旺、口碑好,闻名遐迩,近半个世纪中曾消失,却让人久久不能释怀,那就是由于她的亲民,在于她的经营策略就是不以赢利为最高目的,而是为百姓提供大众化服务为最高宗旨。

  因此,“四联食堂”深得民心,她是我故乡故土西屏富有历史人文和经济价值、且凝聚了松阳城乡百姓的乡情寄托和浓重“乡愁”的一个有故事、有内涵、有情结的重要所在,她的恢复重建,以小见大,体现了打造“田园松阳”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值得称道、点赞!

作者:徐进科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1年6月10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