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藏在大山里的兵工厂——银元的故事 古语有云:深山藏古寺,云里听梵音。 八十多年前,在我县枫坪乡丁坑村关山源的密林深处,与水流鸟鸣相伴的却是阵阵打铁声。一座鲜为人知的兵工厂就在溪涧山谷中,简陋的杉板房、铁匠炉,却保障了挺进师在浙西南战斗的武器装备。 四十二年前的冬天,丁坑村的叶南其和另外两个村民在关山源帮人砍香菇柴。吃午饭时,一个村民先吃饱了,到周边溜达,结果在他回来的路上,发现了一块破布,布里包着许多银元。想到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他们推断,这些银元应该与红军挺进师有关。 这些埋藏在深山密林中的银元,到底是谁的?是否真的像村民们推断的一样,与当年红军挺进师有关系?他们在丁坑村,以及关山源一带究竟发生过什么故事?时间要回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1930年前后,我县进步青年卢子敬、陈凤生、陈丹山等以青帮的名义,建立农军。为保障农军的革命活动,由卢子敬牵头,在自己熟悉的丁坑村关山源建立硝黄厂,炼制土火药,制造土枪、土炮、梭镖、大刀等简单的武器。 1935年6月,小吉会议召开后,为保障浙西南根据地和红军挺进师对敌斗争,师首长决定以农军硝黄厂为基础,招募技术工人,恢复军工生产,对外仍称硝黄厂,并任命卢子敬为厂长。 当年9月,在敌人的围剿下生产被迫停止,这座藏在大山里的兵工厂一直持续生产了三四个月之久。虽然它生产的武器只是大刀、梭镖等冷兵器,以及简陋的土火药,但是它确实为当时挺进师和游击队在浙西南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军备保障,也为丁坑村留下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据县史志研究人员考证,当年村民们捡到的银元应该就是硝黄厂的运营经费,是保障这座兵工厂的正常运营的。 村民们找过当年的硝黄厂遗址。从丁坑村出发,沿着山涧岩壁,蹚过溪水、跨过木桥,就来到硝黄厂遗址。它位于箬寮岘北麓,海拔600米,整个山谷谷口狭窄,地形较为平整,又有山石遮挡,是一个绝佳的隐蔽场所。从村里到硝黄厂仅这一条蜿蜒曲折的通道。如今这个100多平米的山谷平地,早已林木葱郁、绿草茵茵,几乎看不出当年的模样。 距离硝黄厂遗址1000多米的岩壁下,村民还发现了一个红军挺进师贮藏军械的山洞。大约1968年前后,周德才、周文远两人去丁坑当时叫清净石玄村的一座山上采草药。在他们爬悬崖、攀峭壁采草药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洞,并在洞里发现了两杆步枪、一袋子弹,枪托木质的部分都已经烂掉了。 如今的丁坑村依托箬寮原始林景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避暑度假,村民们纷纷办起了民宿、农家乐,让风景变“钱景”。在村干部杨健伟看来,村庄发展不仅要依托自然风光,更要保护和利用好兵工厂、藏枪洞,中共玉岩区委、区苏维埃政府等红色遗址遗迹,讲好银元的故事。他也坚信,通过“红绿融合”一定能促进村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让那枚银元背后蕴含的红色记忆历久弥新。数代人的口口相传,让关山源密林深处的兵工厂、藏枪洞成为人们敬仰的红色遗址。历经风雨仍巍然屹立的杨家老宅,默默讲述着曾经作为中共玉岩区委、区苏维埃政府驻地的那份荣光。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箬寮山脚的这块“红色热土”,将实现“绿色蝶变”,谱写出“红绿”融合发展新篇章。 作者:吴洋飞 叶翀 叶步芳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1年7月15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