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百年 松阳百事  >  动态播报 > 贯彻新“八字”方针,社会事业的调整与发展

贯彻新“八字”方针,社会事业的调整与发展

  一、科技事业的调整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科学技术事业得到全党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党动员大兴科学,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县委和县革委会领导下,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科学技术,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随着科技投入的逐步增加,科学技术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4月,时遂昌县科委为加强科技推广普及机构的建设,建立遂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址西屏镇);建立遂昌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地址在阳溪公社林村玉砖寺)。同时,建立遂昌县医药科技情报站,开展医药卫生学术活动,提供医学信息及咨询服务等。县委认真贯彻省科技大会(1979年3月召开,会议重点解决科技为经济服务的问题)精神,推动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逐步建立健全科技网络。松阳区域各公社设农科站、大队设农科队、生产队设农科组,在区境范围形成农业科技网络。区域内工业科技工作由县工业局管理,基层工业科技工作主要依靠各大厂矿企业的生产技术科负责。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协活动停顿。1979年12月,科协组织恢复。1980年,全县(含松阳)建立林学会、农学会等8个学会,计有会员354人。1982年,松阳恢复县制后,建立松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并成立松阳县科学技术协会。至年底,松阳科协有县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林学会、机械学会、造纸化工学会等9个学会,会员有274人。

  改革开放初期,在县委领导下,境内各地举办多期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推广普及合理施肥、模式栽培和科学育秧育苗等各项农林生产新技术。境内区、社各级有线广播定期与不定期宣传各种科普知识。西屏、古市等集镇举办固定的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廊、宣传窗和黑板报。县科委、科协合编《科技简报》,定期出刊。县电影科普协会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工作,放映《人口与健康》《土地资源开发》《林木综合育苗》《生态农业》等科教短片。县林科所派员参加地区林科所举办的“油茶胚芽嫁接技术”等培训班。

  随着县委对科技事业的重视,松阳科技战线取得了较好成绩,科技成果也较为丰硕。农业科研项目《小麦省种高产栽培法》等2项分别获1982年省政府新科技进步四等奖;《油菜喷硼防止花而不实》等3项分别获1982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林业科研项目《马褂木等11个乡土树种发掘利用研究》获1982年省政府二等奖。

  二、教育事业的调整与改革

  县委在对科技进行调整、改革的同时,对教育事业也在进行调整、改革。松阳区域教育事业在县委领导下,贯彻新“八字”方针,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本上满足了人民对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境内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在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方面,1978年,松阳幼教事业由恢复走向健康发展轨道。大力提倡公办与民办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教育,形成多种体制并存,多类型、多层次、多特色的办学格局。古市、阳溪、斋坛等社(镇)实现队队有幼儿园。次年,县幼托领导小组成立,发动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园(班)。松阳造纸厂、县中药厂等厂矿拨款新建园舍,选聘教师,创设幼儿园。1978年,松阳区域仅有2所幼儿园,10个班级,447名幼儿,14名教职工。到1982年,松阳县有42所幼儿园,87个班级,2902名幼儿,115名教职工。

  在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方面,1981年6月,遂昌县委贯彻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达到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三五年内搞好初中的调整整顿、消除虚肿现象,积极开展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三个目标。在中学布局上,松阳区域于1979年调整为1个公社办1所初中和1个区设1所高中。1982年,中学继续调整网点和布局。松阳县仅设高中4所,初中23所,在校中学生9997人。改革开放后,小学教育逐渐走向健康发展轨道。1982年,松阳县文教局继续对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境内减少21所小学、61个班级。全县小学402所,小学生数29225人,教职工110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07%。

  在职教成教体制的改革方面,1978年7月,县师范学校在西屏镇创办。1978年至1979年,连续招收两届高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两年,共培养初中教师599人。1980年,改招在职民办教师,学制两年,有199人毕业。1981年秋季开始,按普师要求,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三年。1976年,恢复望松农中;1982年,望松农中有2个班级,学生61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1981年1月,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成立,各区、社(镇)配备工农业余教育干部。农村的农民业余学校改为以“学文化、学政治、学技术”相结合的农民业余技术学校。松阳区域开展工农业余教育。12月,县教师进修学校在西屏塔寺下创办;同时,撤销县“五七”大学。1982年,松阳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县总工会、县属工业、财贸等系统都创办职工业余学校,对职工进行初、高中文化补习和技术培训。成人教育进一步规范、发展。

  在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1979年县革委会决定区中心学校校长由县革委会任命,公社中心学校正副校长、教导主任由县文教局任命。同年,恢复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1981年9月后,区社小学校长、副校长改由县委宣传部任免。公社初中校长由文教局任命,学校由区中心学校管理。

  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方面,境内各中小学通过拨乱反正,重新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向学生进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各小学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循循善诱,教育学生做“四有”新人。1980年,松阳区域各中小学广泛开展“五讲四美”和“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等。1982年,松阳县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在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方面,1978年后,小学加强基础教学,建立县、区、乡、校四级教研网,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的合格率逐年上升。1979年至1982年,各中学根据“紧扣教材,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认真备课,弄清要点、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各科特点,根据各种实际情况,确定每堂课的“双基”要点。针对许多学校存在初、高中毕业班加班加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责令整顿改正。通过调整与改革,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文化事业的调整与发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在县委领导下,松阳区域文化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与经济建设的需求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文化事业贯彻新“八字”方针,在调整的基础上,着重做好整顿、巩固、提高的工作。

  期间,县委先后调整或成立文化事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单独建立县文化局,新设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县委加强松阳境内文艺队伍建设,继续贯彻“双百”方针,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深入农村,繁荣创作,增加演出,积极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1980年5月,古市公社农村文化中心建成,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群众文化活动。之后,石仓公社文化中心成立。1982年松阳恢复县制后,重新建立松阳县文化馆。另外,改革开放后,农村文化俱乐部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全县有农村文化俱乐部380个。1980年,西屏镇工人俱乐部管委会成立。同时,许多业余文化团体自编自演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工农群众文化创作在这个时期相当活跃。松阳区文化站组织采风队,搜集200余件素材,整理成文30篇,编印《松阳民间故事选》。松阳境内以区为单位组织民歌征集小组,走访民歌手,收集民歌,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广泛的一次征集工作。

  1980年以后,松阳区域先后成立松阳越剧团、古市婺剧团、石仓婺剧团、古市越剧团、板桥越剧团、新兴木偶剧团等农村业余剧团。期间,玉岩和白沙岗松阳高腔剧团先后成立,并在松(阳)遂(昌)龙(泉)丽(水)边境山区演出。在1982年全国高腔学术讨论会上,松阳高腔被列为讨论内容。这一时期,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县性的业余文艺调演。松阳民间曲艺有松阳鼓词、松阳道情、莲花落等。这些曲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演出,并新演曲目《焦女婿相亲》等。1980年,搜集整理松阳鼓词、松阳道情等正本40本、段头30篇,并录制曲目。松阳民间彩灯有龙灯、船灯、桂花亭、鳌鱼灯、采花灯、文武灯等,另外还有独舞和台阁,都为元宵传统游乐活动内容,这一时期都恢复了活动。1981年7月1日,在西屏镇举行首届音乐会。1982年5月举办松阳、遂昌两县音乐舞蹈创作节目会演。1979年,松阳区域各公社都成立电影队;境内有社办电影队22个。1980年,松阳区域成立电影管理小组,加强对农村社办电影队的管理。并在松阳老电影院、古市电影院安装固定座机。1982年5月,松阳县电影公司成立。

  1979年10月,在古市镇出土宋代青瓷牡丹瓶,在水南公社出土宋代青瓷太白坛,在岗寺公社出土宋代花瓶、碗等全省罕见的出土文物珍品,并在县文物展览中心展出。1981年5月,松阳延庆寺塔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月,松阳区域的詹宝兄弟牌坊、汤兰公所、青云塔、市口举人牌坊、大树后红军标语、何山头红军标语等6处被县革委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5月,复建松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四、卫生事业的调整与发展

  1979年以来,县委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新“八字”方针,继续搞好卫生系统调整和整顿,调整和增加卫生机构,加强对卫生事业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医药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松阳区域各级卫生单位通过治理整顿,各项医疗制度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健全。1981年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和省卫生厅制订的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并试行“五定一奖”(定床位、定人员、定任务、定指标、定经济补助、实行奖励)制度,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1982年,松阳县人民医院有医务员工116人,病床110张。

  1980年,松阳区中心医院改称松阳区卫生院;不久,县辖西屏镇、古市镇于同年成立镇卫生办公室,协助镇政府搞好城镇文明建设等工作。1981年,区卫生院全部改称区医院,分别管理所属乡卫生院。1982年,公社卫生所全部改为公社卫生院。1981年,松阳区域396个大队,有合作医疗站188个,占47.47%;境内有赤脚医生565人。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赤脚医生报酬不稳和合作医疗经费不易筹措等原因,1982年后,合作医疗站陆续解体、医生改行;医疗技术较好的作为个体医生身份承包医疗站,继续从事医疗保健工作。原有的“赤脚医生”亦改称“乡村医生”。同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行医的个体医生,在1979年以后,经卫生部门考核合格,发给行医许可证,可以坐诊行医。

  在县委领导下,松阳区域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抓好防病治病工作。1980年以后,麻疹疫苗接种走向正规化,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对境内疟疾进行普查,对疟疾病患者施行现症治疗和抗复发治疗,开展群防群治控制疾病流行。期间,还进行群防群治有效控制结核病、传染性肝炎、性病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979年,松阳区域给7岁以下儿童免费服药驱蛔虫。之后,每年六一节前后开展0至7岁儿童体检。期间,按一年一轮顺序对全境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1981年,县妇幼保健站恢复。松阳区域区社卫生院配有妇幼医生、大队接生员、妇保员,初步形成城乡三级妇幼保健网。80年代,松阳区域新法接生率继续上升,基本普及新法接生;1981年,达到93%。1982年5月,复置松阳县妇幼保健站。

  五、体育事业调整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县委加强对体育工作领导,继续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期间,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发展。1979年11月,县体委、教育局、卫生局、团县委四单位联合召开全县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进松阳全境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1980年5月,县工会举办篮球、棋类比赛。进入改革开放初期,松阳区域各级各单位领导逐步重视体育工作,机关团体、厂矿企业配置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运动器材,供干部职工开展业余体育活动。还在职工中普遍开展象棋、跳棋、乒乓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同时,松阳区域民间体育活动也趋于活跃,有拔河、走高跷、放风筝、叠罗汉、元宵舞龙灯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同时,学校体育工作开始步入正轨。1979年11月,全县中小学贯彻《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松阳区域专职体育教师开始享受服装费及粮食定额补贴等优惠。古市区中心学校被定为省传统体育项目(田径)重点小学。1980年,松阳区域中小学生参加各级球类比赛,取得较好成绩。国家体委公布施行国务院《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后,松阳区域公社以上中小学全面开展体育“达标”活动。1982年,松阳一中、松阳二中、松阳区中心学校、古市区中心学校、西屏镇中心学校被定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有200余人参加篮球和5个田径项目培训。

  进入改革开放初期,松阳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在调整基础上得到发展,步入正轨,出现新气象。

作者:徐彩德、洪关旺整理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1年7月29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