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百年 松阳百事  >  动态播报 > 综合治理松阴溪

综合治理松阴溪

  松阴溪,俗称“大溪”“松川”等,瓯江干流之一,主要发源于松阳、遂昌、龙泉三县(市)交界的遂昌黄蜂洞山麓北坡,水出源头后向南、北分水又交汇于遂昌成屏流到资口,水出资口经松阳界首流入松阳境内,流经堰后村后注入瓯江,总长约109.4千米,在遂昌县境内长约44.3千米,在莲都区境内长约4.6千米,在松阳境内长约60.5千米,其中松古平原河段长约34千米。因大溪流经松阳邑城之南而名“松阴溪”。

  当风调雨顺,松阴溪则以丰沛的水量、温顺的流势滋润浙西南山区第一盆地——松古平原的广袤农田,蕴育出稻浪滚滚、茶桑葱葱、烟草垅垅、风光旎丽、物阜民丰,让松阳久享“浙南桃花源”“处州大粮仓”的美誉。由此,松阳人亲昵称其为“母亲河”。

  然而,松阴溪毕竟是一条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山溪性河流,在春夏两季会因降雨量大增而径流量陡增。加上四周环山、溪贯平原的盆地地貌,山地坡度高,支流落差大,干流汇水快,易涨也易落、易涝也易旱(俗称蓑衣坑),正可谓“十日之雨则病水,一月不雨则病旱。”因此,每当气候异常、风雨失调,它就一改平常的温顺之态,象脱缰的野马、受惊的长龙一样桀骜不驯、咆哮奔腾,危害一方,殃及黎民百姓。

  从有史料记载唐显庆元年(656年),栝州大风雨,松阳亦然,溪水平两岸,淹没大片农田开始;到1955年6月18~21日,3天降雨量197.4毫米,15个平原乡计41个行政村受淹,3378间房屋倒塌、损坏,尤其是县城南门外一自然村民宅店铺从此沦为溪滩。千百年来,松阴溪水灾无以穷计。史书记载的区区50余次洪涝不仅以千钧之力令松阴溪局部河床变迁、河流改道,演绎出一处处沧海变桑田或桑田变沧海的真实传奇,还以汹汹之势一次次冲毁大片农田、大量房屋、堰坝,造成家破人亡、惨重损失,令人生畏。

  有水患就有防治。为了抵御洪涝灾害,松阳先人治理松阴溪的壮举屡屡不绝。宋元祐七年(1092年),松阳县署征调民工整治浅滩、暗礁,疏浚河道,以利泄洪和航运,开启治理松阴溪之先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知县汤景和为首劝捐,在县城济川门外筑护城堤数百丈,史称“汤公堤”。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县长祝更生亲临水南村,发动村民修筑防洪堤数百丈。

  1950年至1952年,省政府拨出专款和大米,支持修建五里亭大埬、南大埬、五亩埬、黄圩大堤等防汛防洪工程。1952年至1956年,省政府又6次追加拨款累计1.66万元,拨米1万公斤,资助松阳加固防洪堤。

  1958年11月,松阳并入遂昌县。1960年至1974年,松阳区域干部群众在困难和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坚持整治松阴溪。

  然而,松阴溪水灾仍旧防不胜防。1975年6月5日、6日连降暴雨,平均降雨量289毫米,洪水冲毁2条灌溉千亩以上的堰渠、43处拦水坝、283处堤磡计4000米,2座水电站,85幢房屋,淹没757公顷粮田,其中33公顷绝收。水毁工程尚未修复,水涝灾难接踵而至。8月13日凌晨,4号台风来袭,降雨量107毫米,溪水暴涨,涌入古市镇深达67厘米。洪水淹死12人,淹没2800公顷农田,冲毁780多处水利设施、34座仓库、280多座桥梁、116幢民房计300多间和牛栏、灰铺、水碓等279间,冲走24万公斤稻谷、1408立方米木材。

  一年2次大水灾及其造成的巨大损失令县委“一班人”震惊不巳。他们认识到:松古平原农耕文明灿烂,不乏先人治水壮举。我们治理松阴溪,既要借鉴前人经验,又不能象以往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小打小闹,重蹈“毁了修,修了毁”的恶性循环,以致反复劳民伤财,而必须以大担当、大智慧、大气魄、大手笔,大规模地综合治理松阴溪,尤其要筑起两道摧不毁、冲不垮的防洪大堤,从根本上永绝水患。

  1976年1月,县委、县革委会顺应沿溪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作出《关于彻底治理松阴溪的决定》,并成立“治理松阴溪工程规划组”。

  1977年8月,规划组经过1年零8个月的调查论证,分段、分片、分畈、分河床绘制百余张图纸,完成1:2000的《松阴溪治理地形图》、新河道走向定线,提出治理河道、建设沿溪大堤的初步方案,最终形成《松阴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及说明书》。

  按照设计书,松阴溪治理工作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是将遂昌区域三川公社资口村到松阳区域水南公社踏步头村34.1千米弯曲河道(其中30千米流经松古平原)取直为26.9千米(均在松古平原),疏通河道29.92千米,按1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砌筑总长59.84千米、均高6米、顶宽6米、块石干砌、内填卵石砾石的防洪大堤,建控制闸20处、涵洞60眼,整修堰坝10条,总工程量1057万立方米,总造价1178万元,拟投工770万工。该河段经过治理,要求达到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松古平原沿溪的西屏镇、古市镇、9个沿溪公社共1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松古平原10多万亩农田抗旱防洪能力;避免洪水冲淹松古平原;溪滩还田1600多公顷,以外延扩大松古平原农业生产,增产粮食850万公斤;每年节省防洪劳力20万工,节省防洪经费30万元;利用松阴溪水资源新建5座水电站,装机容量300~500千瓦。第二期工程是向下游延伸治理踏步头至王田圩河段,局部疏通河道,沿溪田畈砌筑防洪堤。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大快人心,从而加速治理松阴溪各项准备工作的步代。

  1977年7月,在古市区公所院内的桂花树下召开“松阴溪治理工程指挥部成立大会”,新任县委书记邵宗仁、县委副书记林彬分别兼任正、副总指挥。会议发出“治理松阴溪”战斗令,号召全县干部群众“用治理淮河那样的决心治理好松阴溪”,提出“治好松阴溪,造福子孙后代”“工业投资在县城,农业投资在松古(平原)”等口号,令松阳区域干部社员欢欣鼓舞。

  会后,县委抽调24名干部组成阵容强大的指挥部,下设政治、施工、后勤3个处和办公室,从农村抽回50多名“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员,全部参加“指挥部”工作。

  9月7日,县革委会下发标为“急件”的《关于抽调常年民工的通知》,要求各区社、大队营造“一人上工地,全家全村光荣”的政治气氛,挑选“家庭出身好、思想、政治、劳动表现好,身体条件好”的人,象“解放初期动员参军”那样敲锣打鼓放鞭炮,欢送到工地。文件还规定:县给予每人每月12元生活补贴,劳动工分由大队记取,参加生产队分配,口粮年均不少于350公斤,以利建立一支治理松阴溪的技术骨干队伍,号称“我县第一支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野战军”。

  9月15日,鉴于松阴溪治理的重点工程在松古平原,总指挥部遂迁至古市镇。同日,松阳、古市2区社队选派的5000名民工自带口粮、被铺,迅速集结在试点工地——松阴溪黄圩至石门5.3千米河段两岸溪滩,搭棚安营。指挥部新购的6辆汽车、5台大中型拖拉机,从各单位抽调的50多辆汽车、80多台拖拉机先后进场待命;来自全县其他地方的3300多名石工、泥工、木工、篾工、电工、驾驶员、机修员被组织成各专业队,参照军队“营、连、排、班”模式,以公社为单位,按百人为连,编为33个连;按33人为排,编为100个排;按11人为班,编为330个班,实行军事化管理。

  10月20日,“松阴溪治理工程总指挥部”在古市区小学操场上隆重召开“治理松阴溪誓师大会”。总指挥邵宗仁动员报告一结束,万人高举红旗、标语上工地,其中9个连队分赴25处采石场,24个连队分赴各自负责的工段。顿时,各岩场炮声隆隆,道路上车辆奔忙,溪滩上人拉肩扛,川流不息。一场千年置县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投工最多、历时最长,标准最高的松阴溪治理工程拉开了序幕。

  当年秋收冬种一结束,天气骤然寒冷,而治理松阴溪的工地上热气腾腾,逐浪高涨。总指挥部采取“人海战术”组织大会战。松阳区域平均每天出工15000多人,多时每天出工2万多人。各工地红旗招展,喇叭声声,机鸣车跑,人来人往,一派“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

  1978年2月6~7日(除夕、新年),恰逢“汛前完成试点任务”的万人大会战。县委号召“过一个革命化春节”。邵宗仁带领常委、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来到松阴溪黄圩工地,与民工一起挥锄挖土,搬石砌垒,并肩挑担。各部门和各区、社领导干部也到各自分管、联系的工地劳动,鼓舞士气。此后2年,县、区、公社领导干部和指挥部人员都在治理松阴溪的工地上以义务劳动方式欢度春节。

  1978年10月,邵宗仁离任履新,林彬接任县委书记兼“治理松阴溪工程指挥部”总指挥。1979年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尝试改进施工组织方式,一改“大呼隆”“大锅饭”的作业形式,在科学核算定额的基础上,采取“定人员、定任务、定质量、定报酬、定材料成本、超额奖励、节约归己”的“五定一奖”制度,较前而言,达到了“多快好省”的目的,加快了工程进度。至此,治理松阴溪工程开工仅一年,就砌筑防洪堤15.5千米,筑路58千米,防洪闸6座,整修堰坝12条,投工215万个,完成工程量162.26万立方米。

  在3年治理松阴溪大会战期间,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哪里任务繁重艰巨,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黄圩堤开工时,正值隆冬蜡月。共产党员冒着零下四五度的刺骨寒风,多次潜到水底,清理堤基,为按计划筑堤赢得有利时机。在放炮开岩中,三位石匠师傅献出宝贵生命。

  1980年,随着农村试行承包责任制,广大民工相继回到生产队,只留下松阳、古市2区专业队,编为2个营,实行“分段承包管理”,不仅节约成本、提高工效,而且确保工程质量。

  1982年1月,松阳恢复县制,林彬任县委书记兼“治理松阴溪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由于复县伊始,百业待举而财力不足,治理松阴溪工程摊子缩小,但重点突出,以砌筑石堤和专业队半机械化施工为主。

  到1984年底,“治理松阴溪”第一期工程告一段落,累计投工535.38个,投资400万元,完成工程量728.25万方,砌筑防洪堤63千米,清除小沙渚计400余万立方米,疏通河道24.3千米,建造防洪闸6座,整修堰坝12条,修筑施工道路40条总计109千米。未完成的工程量仍以承包形式继续施工。1992年5月,在复县10周年的喜庆中,治理松阴溪干流第二期工程基本告竣。

  治理松阴溪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解决松阴溪干流本身水灾成因问题,还需要解决松阴溪支流导致或助长干流水涝成灾的问题。为此,有计划地开展以松阴溪28条主要支流为脉络的小流域治理。

  1977年10月至1999年,先后对松阴溪28条支流小流域进行治理。松阳区域小流域治理的重点主要是庄门源、竹溪源、斋坛湖、梧桐源、溪下、玉岩溪、十二都、六都源、东坞源9条源,治理方法主要是:其一,坡岸处砌石加固,无坡岸处砌筑石堤,堤外清除淤积、疏通河道,堤内改滩造田或为绿化带,其中主体工程防洪堤总长27.43千米,成为小流域防汛防洪的屏障;其二,在对原有水库进行加固或增高的基础上,建造蓄水工程116处,总计蓄水量14764.45万立方米,其中东坞、谢村源2座中型水库共计蓄水量2700万立方米,四都源、梧桐源、六都源等6座小(一)型水库计蓄水量1704万立方米,仙岩脚、泉坑亭、竹溪源、道惠口等30座小(二)型水库计蓄水量533万立方米,山塘114座总计蓄水量5233.45万立方米。谢村源、小港、东坞源、梧桐源、六都源、竹溪源、雅溪坑、吾赤坑8条流域还实现梯级开发,松阴溪遂昌流域也兴建起成屏水库等上百处山塘水库群。大大小小数量众多星罗棋布于松阴溪支流流域的蓄水量3亿多立方米的蓄水工程,常年有序地调节着松阴溪干流的径流量,确保松古平原雨季不涝,干季不旱。

  进入21世纪以后,治理松阴溪向纵深发展,即在坚持修堤筑坝、防洪抗涝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朝着风光美丽、生态文明和更高等级防洪能力的远大目标进军。加强城镇防汛体系,投资610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防洪堤9.25千米,使县城防洪能力等级由1991年“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又投资兴建高标准防洪堤2.6千米,疏浚河道1.5千米,建成水力自动翻板坝1座、水面47万平方米的人工湖1个、河洲生态公园2个、江滨公园1个,使县城滨江地带成为亮丽风景区。古市滨江地带也是长堤夹溪,湖光潋滟,美不胜收。加强城防以外河段岸堤建设、河道疏浚与管理、小流域标准化治理,使松阴溪水不仅不再泛滥成灾,而且风景如画,荣幸入列“4A级风景旅游区”“浙江省10条最美河流”,成为“田园松阳”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悠悠松阴溪沧桑巨变,变得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也引人发古之幽思。想当年,它不仅是灌溉松古平原的水利命脉,而且还是一条下通处州、温州的水路交通命脉,古市、西屏曾经埠头满泊、热闹繁华,松阴溪上曾经船队争流,商旅纵游。如今,松阴溪水患不再,灌溉、生态、观赏等综合效益充分显现。但因河床高溪水浅、坝闸截流而不再适航了。如何恢复松阴溪的航运功能?也许是继续治理松阴溪的一个必要课题,抑或是一道难题,令人期待!

作者:陆宝良、郑光毅、洪关旺整理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1年7月31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