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百年 松阳百事  >  动态播报 > 建国后农村“社教”与“路教”运动

建国后农村“社教”与“路教”运动

  一、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全会作出了继续坚持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的决定,同时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运动”)。根据中央的部署,10月,中共浙江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决定从1962年冬季开始在全省进行一次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运动,重点放在改造落后队。

  1.农村小“四清”。

  在省委、地委的统一部署下,1963年2月,整社工作全面展开。全县(松阳、遂昌两县,下同)810个大队4980个生产队,分三批进行,要求在3月底基本结束。在县委统一部署下,松阳区域的整社改造“落后队”运动,历时半年,纠正了所谓的“单干风”“投机风”“新剥削风”等,实际上是对当时不同程度的包产到户、搞家庭副业、小面积开荒等进行批判和打击。

  1963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普遍进行一次以“四清”(即清仓库、清账目、清物资、清工分,又叫“小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城市开展“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浙江省委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试点经验,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部署的通知》。自此,社教运动在全省面上普遍展开。随后,县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意见》,在全县开展农村“四清”运动和城市的“五反”运动。县委组织450余名干部,由各级党组织负责干部带队,深入农村,围绕春耕生产,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社员贯彻中央文件。这次社教宣传教育活动,规模和声势都比较大。全县近11万人接受教育,占成年人口的60%以上。

  4月初,县委对全县干部“洗手洗澡”(自我检查)作出安排。从4月12日开始,全县9个区3个直属公社所属的脱产干部及各生产大队支部书记、大队长,分两批集中训练,进行“洗澡”。经过集训,大部分到会干部解决了思想问题:到会152名脱产干部,思想问题解决比较好的85人,占56%;基本上已解决问题的45人,占29.6%;解决不够好的22人,占14.4%。

  5月,松阳区域的区社干部参加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学习中央相关文件。在学习的基础上,发动到会的干部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上而下进行“洗手洗澡”。

  1963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对当时国内政治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明确提出把开展“四清”作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运动的方针是“说服教育,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

  “前十条”下达后,松阳区域的各级党组织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立即在农村由点到面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公社建立贫下中农委员会,生产大队建立贫下中农代表会,生产队建立贫下中农代表小组。

  8月初,松阳区域的脱产干部参加县委召开的干部会议,学习“前十条”,开展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的教育,树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县委把私人经营水碓、砖瓦窑、油车、手拉车也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要求各地引起重视,及时揭发和批判。

  9月,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与“前十条”合称“双十条”)。“后十条”在充分肯定“前十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运动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这是“左”的指导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但“后十条”也规定了要团结95%以上的干部和群众、要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以及对一些极端过火的行为加以约束的具体政策,意在从政策上划清一些界限。同时强调,运动要同发展生产紧密结合,运动的一些措施都应当有利于发展生产。

  12月,松阳区域的区社干部参加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学习“双十条”。会后,各区社均召开公社(镇)、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学习宣传“双十条”,抓好当年的生产、分配、征兵等具体工作。

  从1964年2月,县委根据中央“双十条”文件精神和省、地委指示,抽调180多名县、区、社干部,由县委书记刘敬宗、县委副书记孙怀远带队进驻松阳区望松公社,开展为期半年左右的农村社教试点工作。

  2月,工作组分别进驻各试点村,住进最贫困的贫雇农家庭或生产队灰铺,做到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社教期间,望松公社普遍培训了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建立了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开展了“四清”和干部“洗澡”运动;整顿领导班子,进行组织建设;制订生产规划。

  6月6日,望松公社召开18个大队的生产队长以上的三级干部会议,生产队长以上干部273人、贫下中农代表73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了11天,对到会干部和贫下中农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刻的社会主义阶级教育”。在18个大队104名地、富、反、坏分子中,对其中75名所谓有破坏行为的罪行进行揭露;对所谓思想模糊、政治观念淡薄、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开展两条道路的斗争;对干部进行了“洗手洗澡”、人人过关的运动。会上有187个干部检查了“四不清”问题,有118人检查了贩卖耕牛、烟丝、花生等所谓搞投机倒把的错误,有104人检讨了所谓违反“农业六十条”规定的一些问题。

  公社三级干部大会后,各大队在贫协与工作队的主持下,开展了“四清”运动。在运动中,犯过错误的干部主动地“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对运动中揭出的坏人坏事,分别对待:对错误严重的干部,责令退出赃物后主动“下楼”,情节特别严重者另行处分;对一般“多吃多占”的干部,在认识错误后,只要他们退出多占部分,不斗争、不批判,使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投入运动。对群众的社会主义教育,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农民群众有缺点和错误,一般不批斗,只要他们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就不再追究。

  8月,望松公社分望松和塘后两个公社;10月两公社“四清”试点基本结束。

  试点后,全县各地开展农村面上的“四清”运动。县委组织了250名县、区社干部,对面上432个大队(占全县大队的52%)的广大社员重新宣讲了中央的“双十条”。农村面上“四清”采用三种形式:领导骨干较强、工作基础较好的队,交给党支部自己搞;工作基础、领导班子一般的由区、社干部带着搞;问题较多的队,派脱产干部帮助搞。县、区社领导干部重点深入三类社搞“四清”。

  在此阶段,松阳区域的各级党组织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从实际出发,把运动的重点放在团结两个95%、整党等方面,围绕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使得各项工作能正常开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但在运动中,由于指导思想上坚持抓阶级斗争,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伤害了一些同志。

  2.城镇“五反”。

  早在196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3月20日,中共浙江省委在《关于执行中央<关于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指示的部署>的通知》中要求,始终坚持以增产节约为中心,并且立即行动,全面地、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5月23日,县委成立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领导小组。

  8月,根据县委部署,松阳区域的城镇增产节约运动进一步发动。运动以古市镇为重点,先由古市镇党委书记传达中央和省、地、县委关于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的文件,对全镇的工商业者进行阶级教育和两条路线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各行业分别召开职工大会,号召全体职工积极投入增产节约运动。然后,放手发动群众,直奔“增产节约,反对浪费”的主题。通过“五反”领导小组组织群众进行大鸣大放、张贴大字报等批评形式,仅几天时间就形成了运动高潮,共收到群众意见874条。然后,边鸣放边整改,以整改再促鸣放,当场整改了423条,占48.2%。

  历时近半年的城镇以反浪费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大四清”。

  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阵营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使得中共中央把正在进行的“四清”和“五反”看作是与国际反修斗争相配合的国内反修防修的重大战略措施。1964年9月中旬,中央下达了《关于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具体政策规定的修正草案的通知》(即“后十条”修正草案)。“后十条”修正草案对形势作了更加不符合实际的估计,认为阶级敌人拉拢腐蚀干部,“建立反革命的两面政权”,是“敌人反对我们的主要形式”;认为这次运动“是一次比土地改革运动更为广泛、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规定“整个运动都由工作队领导”。这样,就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撇在了一边,导致社教运动扩大了打击面。“后十条”修正草案的下发,以及在此前后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不当的措施,使得1964年下半年社教运动“左”的错误迅速发展。

  9月3日至23日,松阳区域的区、社脱产干部参加县委召开的干部大会。会议以阶级斗争为纲,重点解决干部“四不清”(即思想、政治、经济、组织不清,也称“大四清”)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干部带头“洗手洗澡”,一般干部自我检查和相互帮助,进行经济退赔。10月下旬,松阳区域的区、社脱产干部再次参加县委召开的干部大会,进一步解决区、社干部“四不清”的问题,在会上组织了经济退赔,共计退赔现金2104元、粮食565斤、物资20件。

  12月,各区、社党委书记集中在古市区岗寺公社,贯彻“后十条”修正草案,推广“桃园经验”,发动贫下中农向“四不清”干部开展斗争。

  1964年下半年以后,松阳区域贯彻“后十条”修正草案和省委四届二次会议精神,掀起了更大规模、更为广泛的以“清思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仍为“四清”,也称“大四清”)。

  1965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由此,“二十三条”取代了“后十条”以及“后十条”修正草案,成为指导“四清”运动的工作文件。

  “二十三条”包含着纠正“四清”中“左”的做法的内容。它批评了“后十条”下发以来“四清”运动中斗争面过宽;肯定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要求尽快地解放他们;还提出“四清”要落实到建设上面来,增产要成为搞好运动的标准之一等。但是,“二十三条”片面强调这次运动的性质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就把斗争的矛头集中指向了党的各级领导人,从而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65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县委组织县、区、社、队干部到有关大队宣传、贯彻“二十三条”精神,发动贫下中农向“四不清”干部开展斗争,开展“四清”和分配试点工作。然后又以公社为单位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和公社三级干部会议,进行斗争补课工作。公社代表会议以后,这批搞“四清”的干部又继续到一部分问题较多的社队进行帮助和指导。此后,由点到面在松阳全境范围内铺开“四清”工作。

  3月,为了贯彻“运动必须紧紧地依靠群众,依靠贫下中农”的方针,县委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会议,松阳区域的贫下中农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成立了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了出席浙江省贫下中农代表会的代表。10月,松阳区域的贫下中农代表参加县委召开的全县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会议成立了县贫下中农协会。总之,由于运动是“左”的指导思想的产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左”的倾向。

  二、开展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

  1.全面开展农村“路教”工作,促进农村工作重点转移。

  1988年10月,松阳县委抽调77名机关干部组成9个工作组到全县9个乡镇开展中共十三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宣传和“刹、评、创”活动,紧抓农村中心工作帮助农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年12月,派出第二批工作组进驻7乡2镇开展宣讲活动,全面铺开“刹三风、评三户、创文明”活动,初步建立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基本收齐长期拖欠的集体款项,整治赌博、违章建房、封建迷信、破坏山林的歪风邪气,修复部分水利设施、解决各类承包合同纠纷,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加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等方面的工作。

  1989年冬,松阳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组织工作组进驻各乡镇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完成县委提出的联系建国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十年农村的巨大变化,开展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教育;联系农村工作的经验教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有制观念、计划观念和承包观念的教育;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当前面临的困难,进行坚持自力更生,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的教育;联系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的问题和少数人违法、违纪、违章现象,认真开展“刹、评、创”活动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联系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所削弱和不少党员素质下降的状况,进行增强党的领导观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教育。

  1990年,县委开展两次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共抽调198名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分派各乡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把群众最敏感的村级财务清理作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对村级财务进行认真清理、兑现。全县共收回各种资金165.7万元;收回提留款9025元;在全县范围掀起乡乡、村村、组组、户户修水利的热潮,共计兴修水利工程224处,提出“绿化荒山,做好‘山’字文章,粮食平原种,钱票山上拿”的响亮口号。“刹、评、创”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共计评选出双文明户800户,五好家庭户10840户,爱国守法户38356户,在农村形成文明新风尚。

  1991年,松阳县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关于在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意见》精神,在玉岩镇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于10月11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解放思想发展商品经济,掀起以科教兴农为核心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建立社会化服务站解决各类经济纠纷140余起,完善经济合同485件,收缴提留款40.9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2.1亿元;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开展以小康村建设为重点的“路教”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92年,松阳县委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习、贯彻、宣传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精神,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民年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561元提高到1992年的731元。1993年,县委在全县农村开展党的十四大精神再教育活动,进行“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体制创新,推行各种类型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度,进一步找准各地经济增长点,抓住主攻方向。1994年,县委在农村开展“双百”活动。通过帮助全县100个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引进人才、项目,使之经济发展上新台阶;对100个经济基础较差的行政村则采取整顿班子,从农业开发和农产品结构调整入手,积极帮扶,实现“创百强”的行政村年人均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25%,“帮百强”的行政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以上,村年人均集体经济收入增长40%以上,基本消灭年集体经济收入1000元以下的落后村。

  1995年,县委制定松阳县“九五目标”和远景目标,开展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题的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组织10余个乡镇2000多名乡村干部前往云和、景宁等地参观香菇生产,落实1996年度香菇生产计划3900多万袋,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农户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1996年10月,县委以农村党员、干部为主要教育对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完成党员“双学”任务、配合乡镇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清产核资工作、实施“凝聚力”工程和“少生快富”新家庭计划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1997年,县委从9月底的试点工作到12月底的集中教育结束,广泛开展宣传贯彻中共十五大、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教育活动,重点加强农村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教育;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解决部分村镇菇农因鲜菇价格低落而将鲜菇倒入河流的问题;克服“脏、乱、差、臭”现象,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掀起农业综合开发、兴修水利的高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获得省、地路教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1998年,以开展“解放思想跨世纪大发动”为契机,开展“五好”示范村、小康示范村和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进一步宣传党的十五大精神,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的成就历程,努力促进乡镇党委创“六好”和村支部创“五好”活动的开展,找到乡镇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两个基本点”,即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加强基层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1999年,县委以“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实现现代化”为主题,以“学纲要、绘蓝图、奔小康”为重点开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初步转变广大干部群众“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传统落后观念,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进入21世纪以后,农村的“路教”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作者:徐荣庆 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1年10月1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