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松阳工业经济的发展 旧时,松阳有冶炼业和造纸业。民国3年(1914),松阳始有印刷业。民国10年(1921),设墨化石印局,始有石印业。民国20年(1931),始有铅印业。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期间,浙江化学工厂、浙江硫磺采炼厂、省赈会难民染织厂、浙东纺织公司第二厂、浙江樟脑厂、杭州洗染厂、光华洗染厂7家工厂一度迁至松阳。抗战胜利后,这些厂陆续回迁,松阳工业复归微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有刨烟、铸锅、酿酒、制曲、缸钵、棉纸、印刷、打铁等个体手工业作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阳县委、县政府重视工业,积极扶持工业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1950年至1954年,通过公私合营初步建立松阳印刷厂、裕民森记火柴盒片厂、利生松胶厂、松阳酒厂等一批地方国营工业企业。1955年至1956年,对私营工业分期分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进入“大跃进”时期,在“大办钢铁”“大办工业”的口号下,松阳区域新建一批“五小”工业。1962年,贯彻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缩短工业战线,国营工业企业缩减为松阳酒厂、松阳烟丝厂、松阳造纸厂、松阳煤矿4家。“文化大革命”期间,松阳区域只有6家国营工业企业,且有3家发生亏损。1977年至1978年,开展以“工业学大庆”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整顿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1982年5月,恢复松阳县制后,县委、县政府立足县域实际,积极发展地方工业,陆续新建高岭土材料厂、高岭土矿、陶瓷厂、针织厂、啤酒厂、装饰材料厂等一批企业。年末有工业企业112家,其中国有企业14家,集体企业98家,工业总产值2265万元。 1985年始,个体私营工业迅速发展,当年新办个体私营工业企业1049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86.48%。198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123家,其中国营企业24家、二轻企业32家、乡镇企业104家,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963家,工业总产值11502万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家,工业总产值10007万元,工业增加值2987万元。是年,全县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企业内部管理上了新的台阶,产值、税利、效益逐年提高。 1992年,县委、县政府鼓励部门、集体、联户、个体创办企业,全年新办工业企业3l6家,增强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机关部门按“小政府、大服务”的方向,开展机构改革探索,36个部门创办工业企业和服务实体。年末,全县工业企业2151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23家,二轻及其他工业企业62家,乡镇工业企业109家,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163家,私营(个体)工业企业1794家,工业总产值3214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2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家,工业总产值18457万元,工业增加值4988万元。1993年至1997年全县工业难中求进,适度增长。199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75亿元,比1992年增长1.6倍,年均递增20.7%。1996年,开始创办工业小区;工业布局日趋合理。1997年,工业投入累计2.6亿元,出现本田公司、丽水通讯电缆厂等一批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企业,形成了新的工业生产能力。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作用进一步增强。 1998年至2002年,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抓工业。“两园一区”的区域布局初现雏形,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招商引资取得较大成效,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进一步发展,重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工业规模总量和质量档次不断提升。5年间,全县实现工业投入4.18亿元,其中引进外地资金2.63亿元,技改投入2.34亿元,新增工业产值超1000万元企业9家,12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1998年,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2.51%。200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35935万元,工业增加值9888万元。 2003年至2007年,县委、县政府集中精力建好工业园区。至2007年,建成工业园区面积3.2平方千米,园区年销售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同时,做好古市工业园的规划和征地工作,尽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市工业园区,抓好象溪工业小区建设,促进“两园一区”格局的进一步形成,实现集聚发展。2003年末,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比上年增加18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3.09%。2007年末,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家,比上年增加34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5.87%。 2008年至2010年,县委、县政府实施“优势产业”工程。加大产业招商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培育大型不锈钢企业,打造“浙江不锈钢管材基地”,形成具有市场规模和竞争力的不锈钢产业。突出引进装备水平优、产出能力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努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块状经济,形成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群,全面提升全县工业化水平,使辖区工业从“低小散”时代迈向“小巨人”时代。围绕“拓空间、布好局”的思路,构筑“一心两翼多块”良性互动的工业格局,抓好县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平台建设,带动古市、象溪及松古平原周边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开发,促使工业产业不断拓展。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夯实发展基础上实现新跨越。2008年末,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比上年增加27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86%。2010年末,全县工业企业2582家,其中国有企业3家,工业总产值105409万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家,工业总产值864347万元。 2011年至2019年,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田园工业”为目标,全力打造“浙江特色制造业”。2011年,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77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工业总产值135.37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05亿元,同比增长38.1%。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新增28家,亿元企业新增8家,新开发工业用地1619亩,入库工业税收达1.74亿元,同比增长36.2%。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达6.37亿元,同比增长108.5%。县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6.7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3%,继续保持工业发展核心地位。园区90%的不锈钢管企业完成酸洗设施改造,3家熔炼企业全部完成烟气治理设施整改。 2012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3.39亿元,增长20.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5.80亿元,增长21.2%,全部工业增加值24.97亿元,增长16.1%;净增规模以上企业6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总数分别达到118家和38家,首次培育1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完成工业投资15.15亿元;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达21亿元、100万美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6亿元;新开发工业用地1511亩,出让862.69亩。成立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松阳分区管理委员会,赤寿生态工业区块成为省山海协作产业园,生态产业集聚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块、绿色茶产业加工区块的征迁工作顺利推进。全县不锈钢企业酸洗场地改造基本完成,园区集中供应天然气项目有序推进。 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7.72亿元,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7.06亿元,增长21.3%,全部工业增加值29.52亿元,增长18.1%;完成工业投资18.36亿元,增长21.2%。集聚区一期、赤寿生态工业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等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全年新增工业用地1760亩;开展闲置工业土地处置工作,盘活工业用地135亩。成功承办全省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现场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引进项目58个,其中大项目17个,实际利用内资30.50亿元、外资504万美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2.58亿元,3个浙商回归项目列入省重点,占全市的75.0%。不锈钢管产业质量提升示范区通过国家质监总局验收。完成“个转企”337家、“小升规”8家,累计完成“煤改气”5家。 2014年,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0.6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7.37亿元,分别增长8.1%、6.9%;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赤寿生态工业区块、集聚区一期、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等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全年新开发工业用地1830亩、出让608亩,盘活闲置土地211亩。不锈钢行业列入第一批传统块状行业“腾笼换鸟”省级试点,不锈钢企业税收贡献率达36.5%;新增规模企业4家,“个转企”125家。园区生态化改造不断深化,完成重点行业整治、4家不锈钢企业酸洗场地改造提升和20家不锈钢企业酸雾治理,完成泰鑫合成革高氨氮废水整治和二甲胺废气治理试点及4家企业“煤改气”工作,工业园区列入第二批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2015年,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5.3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4.53亿元。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赤寿、竹客口茶叶标准厂房建设,实际出让工业用地630.86亩,盘活低效闲置用地461.18亩。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深入实施“低小散”企业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美丽园区、洁净企业”创建活动,有序开展企业帮扶、“四换三名”、酸雾治理等工程,“煤改气”等减排项目通过环保部核定,9家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全年完成“小升规”7家、“个转企”16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2家企业成为首批市“三名”培育试点,6家企业成为省成长型中小企业。 2016年,三次产业比重由18.2∶44.4∶37.4调整为14.9∶44.7∶40.4。田园工业加快壮大,基本完成集聚区一期和松阳——余姚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平台建设,确立“亩产论英雄”发展理念,工业亩均税收由2013年每亩4.5万元提高到2016年每亩6.1万元,工业园区成为省第二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不锈钢行业成为省第一批传统块状行业“腾笼换鸟”试点。规上工业增加值由16.7亿元增至28.2亿元,年均增长11.2%。 2017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8.2%。出台加快生态工业发展新政,落实清费降税等惠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兑现扶持资金达2.3亿元。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续签松阳——余姚新一轮山海协作协议,赤寿生态工业区块、集聚区一期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完成投资3亿元。不锈钢行业全面完成“煤改气”,26家企业完成酸洗场地一体化改造,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1亿元,增长26%。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达13家。企业有效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家,科马摩擦入选省“凤凰行动”计划。 2018年,新增规上企业17家、工业供地623.2亩、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处置低效闲置工业用地5宗215亩。46家不锈钢管企业完成生活污水收集排放系统改造。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通过终期验收,云中马、上上德盛创成省级绿色企业。县内企业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2项,科马摩擦获“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 2019年,新增规上企业10家,年处理10万吨工业危废综合处置项目开工。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39.5%,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 2020年,启动平台“二次创业”,制定生态工业五年倍增计划,出台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三十条”、工业人才新政及中介招商、顾问招商等专项政策。签约亿元以上工业大项目12个,总投资额达30亿元,签约额创历史新高。工业运行逐季向好,全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6.2亿元,增长1.6%,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1.8%、41.2%。持续推进平台建设,赤寿生态工业区块一期工程顺利推进,恒兆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完成精品不锈钢管产业示范园房屋征迁和首家企业供地。高规格举办首届中国不锈钢管高峰论坛,成为“不锈钢管标准领跑者”培育基地,成立全国钢标委松阳县不锈钢管标准工作站,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产业数字化、生态化改造有新提升,不锈钢管机器换人、茶产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三个省级试点项目顺利竣工验收,松阳县入选工业节能和绿色制造省级试点,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绿色工厂2家。全年实现产值37.3亿元,缴纳税收2.9亿元。 2021年,松阳工业企业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新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工业五年倍增行动计划,在加快平台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动能上持续发力。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1年10月19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