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百年 松阳百事  >  动态播报 > 松阳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松阳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是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松阳自古就是田园牧歌式的桃源胜地,现在还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松阳的古城格局完整,文庙、武庙、城隍庙等历史建筑留存至今,明清古街堪称“活着的清明上河图”。全县保留着百余个风貌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5个,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街道),其数量位居浙江第一、全国第五。松阳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

  近年来,松阳县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摆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高度来推进,把“国家传统村落公园”列为全县重点聚焦建设的四张金名片之一,积极探索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系统开展风貌保护、有机更新、新业态植入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取得阶段性的成效。松阳先后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唯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联合国首个乡村发展示范县。松阳“拯救老屋”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示范得以推广。

  一、创新工作思路,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

  现存的松阳传统村落建筑,大多数为清代、民国时期建造,已经过百多年的洗礼,古建筑本身已经非常脆弱。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村落空心化程度日趋严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尤为迫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话道出了无数国人对传统村落田园生活的眷恋。怎样科学保护、有效利用传统村落,避免人为破坏与自然侵蚀?这是一大难题。

  通过近几年的创新工作思路,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松阳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的乡村文明复兴之路。

  准确把握定位。松阳把传统村落视为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最独特的经济资源,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作为保留历史文脉、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以传统村落的系统保护发展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找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最终推动乡村文明的全面复兴。

  树立科学理念。松阳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可概括为“12345”:“1”是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2”是使用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和废弃建材,充分利用生态环保技术两个手法。“3”是做到三个维持,维持原生态的田园风光,维持原真的田园乡村风情,维持原味古朴沧桑的历史感。“4”是实现“风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四个发展目标。“5”是五个复活,复活传统村落整村风貌,复活传统民居的生命力,复活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复活传统村落的优良文化基因,复活低碳、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坚持适度有序、深度融合、提升品质的原则,深入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程,大力实施“传统村落+特色民宿”“传统村落+生态精品农业”“传统村落+摄影写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传统村落+电商文创”等融合产业,推动全县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乡村经济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明得到有效传承。

  2016年1月,松阳被选定为国内唯一一个传统村落保护整县推进试点县。是年4月14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在松阳县古市镇山下阳村启动。该项目旨在探索构建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资助为推动,房屋产权所有人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拯救老屋行动体系,是解决私人产权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修缮资金短缺的创新之举。项目力求让居住在文物建筑中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加舒适,并为私人产权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和利用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截止2020年底,松阳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共修缮211幢老屋,其中,有69幢老屋植入艺术家工作室、民居、展览馆、村集体服务用房等业态。

  二、强化管理机制,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综合协调机构。2015年5月,县委成立名城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领导小组;2016年1月,县委成立“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2017年2月,县委把两个小组,整合成立名城古村老屋保护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协调、政策制定、备案审查、督促检查和风貌管控等工作。二是建立风貌审查机制。成立县古村落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负责古村落项目建设的规划评审、技术指导、风貌审查、效果评估。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评审会,为古村落项目建设把好风貌关。传统村落范围的所有项目一律要评审备案、所有建设一律按评审通过的方案实施。三是建立合力共建机制。县建设局、环保局等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指导传统村落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县农办、文旅局、自然规划、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大对传统村落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协助做好项目管理。各乡镇、街道是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的责任主体,配备分管领导和联络员,每个传统村落明确一名领导班子成员具体负责。传统村落村两委认真履行保护义务,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写入村规民约,坚决制止违法拆建行为。

  健全工作制度,确保有章可循。自2013年以来,松阳先后制订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导手册,为古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打造“松阳古村落”品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科学保护、挂牌保护、活态保护、共赢保护、合理保护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优秀社会人才共同参与”的推进机制。二是制订《关于规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和房屋处置备案管理工作规程》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巡查工作办法》。建立项目审查、备案管理、定期巡查、整改落实、考核激励、责任追究等一整套系统的项目管理体系,规范项目建设管理,防止建设性破坏现象的发生。三是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2015年,制订该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按要求设置报账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四是出台《关于开展民居改造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加强引导和管理,对改造利用传统民居发展特色经营的,分类别按建筑面积分别给予补助。五是编制《传统建筑修缮利用技术图册》《技术导则》《政策解读》和《项目申报》等图文并茂的图册,以便相关传统村落干部更好地掌握业务知识,并严格遵照执行。六是在全省率先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的县级地方标准——《传统村落保护建设规范》,并编印标准图册,使地方标准更加通俗易懂。

  规范项目管理,保持风貌协调。传统风貌是评定传统村落的主要依据,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首要内容。松阳坚持把风貌管控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项目审查。涉及传统村落项目建设的乡镇、街道,必须于每年初将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报县名城古村老屋办及相关主管部门审查,项目实施前,施工图纸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查。项目建设资金优先用于危旧房修缮、环境整治、文化设施、防灾安全设施等项目,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二是强化备案管理。县名城古村老屋办和县专家委员会对涉及传统村落的建设项目和房屋处置方案进行备案审查,从源头上把好风貌关。三是加大巡查力度。坚持定期巡查机制,对巡查过程中发现影响整体风貌的建设行为,及时发放整改清单,督促整改落实。

  抓好试点项目,发挥示范作用。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通过建设示范点、评选典型、积极推广等途径,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吸引北京绿十字、新湖集团、花间堂、北京DNA建筑设计、游多多旅游网、西湖隐居集团、山中杂记、过云山居、桃野、云顶仙坑源、鸣珂里等一批有理想情怀的社会优秀人才和有文化知觉的优质工商资本深度融入乡村建设。一些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精品建设得到了专家评审的认可。枫坪乡沿坑岭头“柿子红了”曾入选浙江省十佳民宿备选名单。“2015住建部第一批田园建筑优秀作品”评选,平田农耕馆改造项目获一等奖、茶园里的竹亭获二等奖。大木山茶室和竹亭登上《福布斯》的2015年刊底,被誉为“先锋中国”设计。松阳生态产业工坊模式被推荐申报第十二届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

  加强培训指导,强化技术保障。技术力量薄弱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共性问题,很大程度影响着保护发展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效果。为此,松阳坚持立足破解难题,把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实行集中培训与分片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通过业务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现场考察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培育出一批有情怀懂业务的技术骨干。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定期深入乡镇(街道)及传统村落就项目谋划、建设方案进行技术指导,促使规范实施。三是印发政策及技术手册。结合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编印图文并茂的技术导则,分发给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干部,以便遵照执行。四是建立培训基地。在赤寿乡界首村建立“拯救老屋”南方培训基地,从理论、技术、实践等方面为县内外的“拯救老屋”行动提供全方位的培训、研学,推广松阳经验。

  三、项目成效显著,守住乡愁唤醒乡村文旅发展的希望

  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修复。按照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通过“中医调理、针灸激活”的方式,逐渐恢复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一是规划先行保护原风貌。以全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为纲要,把田园、山水、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开展规划、保护和建设,最大程度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目前已完成75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坚持拆违控新促协调。实施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工程,全面整治影响传统村落整村风貌的乱搭乱建,对传统村落核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建房进行控制和引导,在建筑布局、高度、风格、色调上与村庄传统风格保持协调。杨家堂、酉田等村通过对砖混结构楼房降层和外立面改造等举措,保持楼房与整村夯土墙房屋的外观协调。三是美化环境优化村格局。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要求,实施村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全面保护提升生态湿地、古树名木和村庄水系,并引导农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美化农田生态景观,不断优化“山水-田园-村落”格局。2016年,四都乡西坑村、叶村乡横坑村被评为“浙江十大最美乡村”。截至目前,全县共整合或争取国家、省市补助资金累计达6.8亿元,其中71个传统村落的中央环保资金和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共计2.148亿元,统筹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保护修缮、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及文化挖掘等。同时,撬动社会工商资本超过10亿元,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建设,全县域村庄环境风貌得到显著提升。

  传统民居得到有效利用。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满足老百姓改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松阳县出台传统民居改造利用专项政策,制定奖补标准,编制传统民居改造技术指南。通过示范项目,引导、帮助村民通过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用较低的成本达到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先后建成枫坪沿坑岭头的“柿子红了”,四都“云上平田”“云端觅境”“过云山居”,板桥“麒麟山居”,三都“酉田花开”“桃野”,新兴“茶隐”,赤寿“卓庐若家”,大东坝“鸣珂里”,斋坛“云顶仙坑源”等一批精品示范项目。通过解决防潮、通风、隔热、采光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土木结构房子的舒适度,老百姓改造民居的意愿和积极性日益高涨。目前,全县各乡镇(街道)累计有750户完成民居改造,其中670户具备经营条件。“拯救老屋行动”完成一期、二期项目共211幢,其中优秀传统建筑30幢。

  内生经济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着眼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传统村落为底本、以优良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乡土民俗风情文化为依托、以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为媒介,做好“传统村落+”文章,使传统村落成为农村人创业、都市人向往的和美家园。一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精准定位艺术创作、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养生养老等细分市场。目前,全县建成四都乡西坑村、平田村等精品民宿村,枫坪乡沿坑岭头村、新兴镇官岭村等“画家村”“摄影村”共13个;开发古村落摄影、写生线路8条;建成农家乐民宿474家,床位4387张,年吸引“古村游”游客250多万人。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立足“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精品农业线路,抓好原种农业、自然农耕基地建设,培育自然农法基地50余个。岱头村有机稻米、兴村古法红糖和沿坑岭头柿子由原来无人问津到现在供不应求,实现了优质优价。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年轻原住民回村创业,有效激活了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大力发展传统手工业。开展传统手工业保护复兴工程,引导手工业者将传统手工艺品开发成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乡村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业。目前,已开发杆秤、铁器、篾器等20余个传统手工艺旅游产品,枫坪乡沿坑岭头村制鼓老艺人仅制鼓单项年收入达2万元。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经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经济等,一批生态农产品通过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走出深山、俏销市场。松阳已连续5年被阿里研究院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并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五是发展文创产业。树立“化整为零、串点联线”的理念,坚持在传统村落中多做小事,多做一些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文化项目。在大木山茶园建设竹亭、茶室,在松阴溪绿道系统中结合自行车驿站和休憩点,布置红糖工坊、烟叶、桑蚕展陈室、鸟类保护观察站等。通过绿道、古道等载体,将散落在各地的这些文创点位串联在一起,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线路。依托乡愁浓郁的古村老屋,创新开展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成功签约艺术家89名,落地艺术家工作室40个。

  传统文化基因得到有效传承。通过传统村落保护逐步恢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礼仪规范和特色民俗文化。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全面开展“村风、民风、家风”教育活动,编制传统村落乡土教材,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延续“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传统。2016年,松阳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二是挖掘村落文化遗产。按照“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艺人”要求,全面开展传统村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编辑出版《松阳村居录》《松古村语》《江南秘境――松阳传统村落》等书籍,建立系统详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档案。完善“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民俗文化展演机制,打造竹溪摆祭、石仓客家民俗文化节、象溪溪鱼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民俗节会。三是建设全县域(生态)乡村博物馆。按照“化整为零、点位激活、系统推进”思路,充分利用古民居、祠堂、文化礼堂等文化建筑,探索建设全县域农耕博物馆,构建“县级中心馆—乡镇(街道)主题馆—村级展示馆”三级网络体系。目前,红糖工坊、茶叶博物馆、契约博物馆、豆腐工坊等和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建成投用。

  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有效提升。把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把“敬天爱人、耕读传家”等悠久深厚文化传统转化为村民的思想自觉,让乡村成为幸福家园、休闲公园和文化乐园。一是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坚持“精致、优美、生态、高效”发展目标,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茶叶绿色生态防控、实施农药废弃物回收工程和推广“猪-沼-茶(果)”等高效生态循环模式,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目前,松阳成为浙江省首个全县域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整体认证县、丽水市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二是保持原真生活方式。努力恢复乡村的生态系统,着力建立生态循环链,开展垃圾分类,建设绿色建筑,运用绿色节能技术,积极营造一种简约、质朴、生态、低碳,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三是倡导健康养生方式。依托原真自然的村落环境、淳朴厚道的民风民俗、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建设养生养老基地;创新松阳传统十大名菜、十大小吃,开发绿茶宴、百合宴等特色养生主题菜系;推动绿色低碳出行,以绿道、古道串连传统村落,设计骑行健身路线和徒步健身路线。近年,连续举办全国山地竞速挑战赛、浙江省山地自行车赛等高等级赛事活动。

  乡村自治机制得到有效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农民的组织化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加强农家乐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挥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乡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原乡上田”民宿区块实现经营收入18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2.5万元,村民增收130余万元。该模式被推选为2020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二是有理想情怀的社会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度参与。先后吸引了一批有理想情怀的社会优秀人才和有文化知觉的优质工商资本的深度参与乡村建设,本地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激发。近五年,全县常住人口增加6400余人,其中外出回流人口增加4700余人,乡村出现蓬勃发展生机。三是带动域内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具有创新性。松阳建立了一套公益基金和原住民共同出资修缮传统民居的有效制度,出台了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等系列规范,入选国家《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带动域内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百余个古村、219座宗祠、25座古廊桥和200余幢老屋重焕新生。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创、艺术等多元经济业态,全县203个行政村60%以上植入了新业态。

  松阳“拯救老屋行动”成为全国全省示范。“拯救老屋行动”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之举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12月,“拯救老屋”松阳模式案例荣获第五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创新奖。2019年1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袁家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广‘拯救老屋’松阳模式,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得到中央主流媒体集中高频报道。

  当前,我国的“三农”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统筹抓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加以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县委把“国家传统村落公园”列为全县重点聚焦建设的“四张金名片”之一。松阳将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全面展示“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独特韵味,彰显松阳乡村别样魅力的美丽花园、文化乐园和幸福家园。(县国家传统村落公园专班供稿)

作者:王海英 洪关旺整理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1年12月10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