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记忆中的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节

  吟诵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充满激情的诗句,人们自然会想起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由屈原又会联想到端午节。松阳有谚云“五日端午四日年,清明冬至在眼前”。可见松阳人十分看重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阳、端五、重五。相传是屈原殉江汨罗的日子。为一个伟人的灵魂天哭地嚎,端午前后总会有大雨或暴雨降临,松阳人称那几天下的雨叫“端午水”。

  端午节的习俗,大江南北是大同小异——划龙舟、吃粽子、佩香袋、喝雄黄酒、插菖蒲艾叶等等。早年间,端午节那天南门松阴溪码头也有划龙舟,那是船民们自娱自乐的活动。

  插菖蒲艾叶

  插菖蒲艾叶的习俗各地皆然,关于它的传说也都相去无几。我认为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包裹下的真正意义在于,潮热的初夏时节,菖蒲艾叶的药用功效利于百姓防疫除病。菖蒲能开心散热、除湿温胃;艾叶能祛寒活血、平喘镇咳;菖蒲、艾叶芳香的气味则能除蚊驱蝇。

  松阳人都会在五月初一日,端午前的集市日上买来菖蒲、艾叶往大门及窗户上扦插。记得小时候连蚊帐上也挂上菖蒲、艾叶。于是,端午前几天,穿街走巷,随风飘来满是菖蒲、艾叶的浓郁香味。用一句流行的话说,早早就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五六十年后的今天,却全然没了当年的景和情。2010年(庚寅)端午让我十分郁闷:看到报载杭州城是“艾蒿卖疯”。而想在松阳拍到一张老门墙上插菖蒲艾的照片却是跑了不少的小巷,不闻艾蒿香!又骑车到了城郊一个大村子认真寻觅了一番,也不见艾蒿影子。我猛记起前两年《钱江晚报》一篇文章的标题“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什么?”是的,端午,松阳除了薄饼还有什么?2011年,农历五月初一日,我总算买到艾叶蓬蒿,而且也在老房子门上插了起来。之后,我到杭州在儿子家过的端午,儿子家宿舍的门外也用透明胶粘上了菖蒲艾叶。妻子说她早已打算好的。

  薄饼

  说到松阳人的端午节,薄饼似乎成了代名词——“过端午,咥薄饼。”松阳人的薄饼跟沪杭一带人们吃的春卷差不多。但松阳人不只是当点心吃,是把它当成实实在在的大餐,端午节中午饭吃的就是薄饼。既是主食,就得能吃饱,所以松阳人烙的薄饼皮比杭州一带市面上买的春卷皮要大些,直径约在二三十厘米之间。沪杭一带的春卷里面卷的也就是韭菜、豆芽、豆腐干这么几样小菜。松阳人包薄饼的馅动辄八样十样,多的有十四五个菜,满满摆上一桌子:苋菜、韭菜、豆腐干、大蒜、蒜苔、黄瓜、豆芽、粉丝、包心菜、鸡蛋丝、肉丝、明甫丝或鱿鱼丝、洋芋丝、田螺肉等等。田螺肉是必不可少的,说是吃了能让眼睛更明亮。我想。除了田螺性凉能清火明目,更因为其样子就如人的眼珠,而中国人有以物治物的习俗,即“吃什么补什么”。吃了象眼珠子的东西,想必也就能补养眼睛了。当然还有许多辅料,如小葱、生姜、紫苏之类。五月里许多应时蔬菜上市,小麦收获不久,面粉有了,这时节做起薄饼是最方便的了。

  我们小时候也就只有端午节能吃上一顿薄饼。如今可大不一样了,一年到头都能吃上薄饼。因为不少反季节生产的蔬菜市面上常年有卖,面粉也不再是什么稀罕东西了。过去种田人家麦收后磨面粉时,一定要把头道最白的上白面粉专门留待端午节烙薄饼用。如今粮店里上等好面粉有的是。再则,人们的空闲时间多了,经济条件好了,不在乎多花几个钱了,这当然是最主要的。古老言讲“好吃要油盐,体面要铜钿”嘛。所以这二十多年来,县城市面一年到头都有卖薄饼皮的摊儿。不过,端午节那天吃薄饼的火爆程度,“那是相当的厉害”。东、南两菜市场的四周,大街两边,到处可见烙薄饼皮的作场。一只大炭(煤)炉,一只平底锅(松阳人叫鏊盆),一手摊薄饼皮,一手翻掀收叠。松阳人摊薄饼皮不像北方人摊烙饼那样用一只“T”型工具,作三百六十度圆周运动摊成烙饼。松阳人做薄饼皮那完全是手上工夫。师傅用手捏一把筋面团,然后快快往鏊盆上一按,以手掌根为圆心,以手掌长为半径,快速作圆周运动,另一手掀起已往上卷起的边沿,将其翻个面,使劲用手一拍,一张薄饼皮就可以出锅了。松阳人讲究薄饼皮的薄、匀、大。手艺好的师傅摊位前,排队等候的人从清晨五六点钟到正午十一二点,接踵不断。一句话,端午节中午可以说松阳县城是满城薄饼香。

  有趣得很,俄罗斯有个谢肉节,是一个感恩的节日,在每年2月15日。谢肉节那天都举行烙薄饼大赛。俄罗斯的薄饼不仅名称和松阳人的一样,薄饼的做法、烙成饼后的形状,都和我们的薄饼一模一样,直径约35公分,厚约1~2毫米。只是我们薄饼里卷的是各色菜肴,他们薄饼里只是涂了一层果酱而已。

  乡下很多地方不做薄饼,而是包粽子或者做面饼。所以城里人一般都会多准备些薄饼皮,乡下亲戚端午节送粽子来,留客人吃过薄饼,再包上一些让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送羹

  亲朋好友之间送粽子馈薄饼是一般的礼尚往来,而女婿给丈母娘家“送端午”的习俗则是一种定例,送端午又叫“送羹”。端午前一天,女婿要备肉、面,以孝敬丈人、丈母。如果第一年送肉面四斤,那么第二年后则减半即二斤肉二斤面。一般人家都是订婚那年就要送,以后子女多了,家务农活忙了,双方都不再注重缛节,也就不再送了。丈母娘家作为回礼,要回赠面饼、麦秆扇、毛巾等,称“回羹”。如果女婿的父母健在,则还要为亲家准备一份回礼。旧志载:“女子出嫁后,每逢年节必购肉面恭送母家,谓之‘送羹’。而父母亦必回以食物,谓之‘回羹’。端午亦然,不论贫富,一体相同。虽区区薄物,亦报答亲恩之意也。凡岳父母在堂者,即不幸其妻先亡,其女婿仍必用进致送,以志勿忘也。”此俗如今基本循旧。

  曾听父亲说起,民国初年他上过私塾。每到端午,上私塾的弟子要给先生送粽子,先生给弟子的回礼则是一支毛笔、一把小纸折扇。后来废私塾兴学堂,师生之间仍然延续了这种端午互赠礼物的旧俗,以增进师生情谊。据资料介绍,此俗起于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为某大臣赐赠扇子,以示褒奖。之后,民间也相沿成习。

  雄黄酒

  端午节中午吃饭前,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喝上一小口雄黄酒。记得小时候,药店每到端午前几天,就会准备许多小包雄黄粉,以备百姓取用,不少药店还是免费的。小纸包里大约一二克橘红色的雄黄粉,将其倒入白酒中搅拌均匀,每人倒上一小口喝了,说是可以解毒避邪。然后,父亲或爷爷会端起剩下的雄黄酒,往屋里四处、旮旯角落喷淋,同时手执菖蒲艾叶驱赶蚊蝇、蜈蚣,当然也驱赶了蛇蝎。一些老人还会拿小指蘸一滴雄黄酒在幼儿的额头,说是这样能避蚊虫叮咬,所以端午那天常会看到额头上点有金黄印记的孩子。就如现在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贴上小红点、小红星一样。又联想到京剧《白蛇传》,端午节许仙劝白娘子喝下雄黄酒显现原形的情节,可见是先有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而后演绎出《白蛇传》中白素贞现形的情节的。也可见,我们的先民们自古就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他们知道,夏令卫生防疫光靠春夏之交的立夏那次是不够的,入夏后还要继续搞环境卫生,只是那时没有气雾杀虫剂什么的,就只得使用中草药,其实效果也是满不错的。

  早年间,还流行端午日正午时喝生水可预防腹痛的旧俗。记得每年小时候端午节看到太阳照到天井正中或是时钟到了十二点钟,就从水缸里舀水大口大口喝上几口,还有更“原生态”的就从水井里舀水,站露天下喝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喝生水能预防肠胃道疾病纯属陋习。如今也不再有人把端午日正午时喝生水作为好传统传承了。一耄耋老太回忆儿时,每年端午节正午时,她妈妈会让取一碗水用小指尖蘸上水,在她额头上画个“王”字。然后拿菖蒲、艾叶在身子四周一晃,说是这样可以驱避蚊子叮咬。还有,说端午吃一只腌鸭蛋能令小儿“不作痧”,就是说能预防中暑。如今过节讲究“因循传统,融入时尚”,嘉兴五芳斋、杭州知味观的端午礼盒除了粽子还有腌鸭蛋,大概也源于此。

  而这时,“春捂”该结束了,松阳人说“咥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天也真的热了。

  端午茶

  神农氏尝百草而有医药。松阳民间有“百草都是药”的说法,付诸实践的就是炮制“端午茶”。端午前三天去山垄田坌采集各种草药,晾干抖去杂质,用柴刀剁成三五分长的小段;端午日正午,将切碎的草药放入铁锅内爆炒,然后晒干,即为端午茶。因为到了农历五月,各种草药尤其是以茎、叶入药的植物都已成熟,具备药用价值,可以采集了。

  松阳城乡家家户户普遍备有端午茶。城里人不便采集,乡下的亲戚就会多采些,做了分送城里亲朋。各人可以根据自己家人的体质状况,采集选用草药时会有所侧重。于是各家各户制作的端午茶就有了各自的特点;或长于散风、或偏于清火、或利于除湿、或宜于温胃。子女长大后,在外地安了家,每年总会让我们带些性味温和的端午茶去,以备常年冲泡饮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次在一位同学家聊天,几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说到松阳的端午茶可以精加工后推向市场,不失为百姓的一条生财之道。但终究是书生,坐而论道,嘴上工夫而已,聊过也就罢了。没想到几年后,倒有那么几个头脑活络的年轻人,敢为人先,把松阳端午茶精加工小包装,推向了市场。如今甚至被当成了馈赠外地客人的有松阳地方特色的时尚礼品。端午茶终以其“俗”而登上了大雅——真正应了“大雅若俗”一说。

  “端午茶”,是松阳又一可圈可点的端午习俗。

  端午香袋

  端午节前几天,不少人会制作一种香包,外形象粽子,可作挂件也可作小饰物。比我们年长些的老人,记得他们是用纸牌九做的这种香包。我们十来岁时,纸牌九属赌具,民间禁止持有,我们则用牙膏壳纸或是杂志封面制作。取牙膏壳剪下一寸左右宽狭的长纸片,以其宽度为直角边斜折成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折亦然。然后顺若干条折痕裹成一个有五个棱角的极象粽子的小纸包,穿上坠子。包里可置一粒樟脑丸或其他香料,外面顺纸包的棱绕上一种叫电光线的彩色丝线。这种“丝线粽子”小巧玲珑,五光十色、香气四溢,我们把它挂在蚊帐钩上或是书案前,好看好闻,很逗人喜欢。少年时,曾向母亲学得丝线“香粽”制作,以后每年端午前做了分赠亲友。前些年无处买到彩色丝线,不能再缠这种“香粽”。2012年,去看一位朋友,闲聊时说到“网购”。他夫人称在网上什么都能买到,我说我也找过,想买七彩丝线,却没能找到。她爽快地说这事她包了。没过几天,她真把大包七彩丝线给送了过来。于是,时隔几十年后,我又能施展手艺,做了好多丝线“粽子”分赠朋友。

  还有一种香袋,用零碎花布剪成各种动物造型。大多是十二生肖动物,最常见的是公鸡、老虎、牛、羊等,造型粗犷。将二片剪好的花布片缝合留一小口,中间塞入棉花和各种香料,缝上小口,以彩线串蒜苔秸作坠子,非常卡通,非常有动感。记得早年间端午前,隔溪水南一带做麦秆扇的老婶婶老叔婆会在缝制扇心时一起做几个香袋拿到集市上去卖。也有不少家庭,奶奶或是外婆会给孙子或外孙做个香袋,佩挂在衣襟前过端午节。

  2008年5月,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防治“手足口病”的内容,其中一位医学专家讲到佩挂香袋也能起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可见有许多民间传统的防疫方法还是蛮科学的,就如端午节佩挂香袋,不就千百年来从老祖宗那里一直沿袭至今吗?

  前几年,在西安见到随处有卖的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十二生肖绣花挂件,和松阳人端午节玩的香袋非常相似。西北、东南尽管相去遥远,同属中华文化总是有共通之处的。

作者:叶永萱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徐舒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2年6月3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