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心情驿站 > 田园松阳,杏林果香

田园松阳,杏林果香

方刚

  这里是江南最后的秘境。我经常凝眸遥望着远处如海浪般起伏,似画屏般耸立的群山,那绵延的山脊在湛蓝的天幕上,勾勒出或舒缓,或陡峭的自然曲线,披上那飘渺洁白的雾纱,显得愈发神秘。父亲般的大山,总是用绿意的胸怀抚抱着,那散落在山岭上、峡谷里、台地上、平畴里的上百个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大山褶皱间奔泻的涧水,汇入了松古盆地上像玉带般缓流的松阴溪,用肥沃清澈的肌体养育着2400多种药用动植物,绵延不绝,直至今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缺医少药的古代,这也许就是松阳人民1800多年来所赖以繁衍生息,维系这桃花源般的农耕文明状态的健康基础吧!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民间医者或为坐堂医,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或为走方医,走街串巷,行村过户,奉行儒以仁爱为本,道以自然为尚,释以慈悲为怀,运用这些随手可采,唾手可得的药材,辅之以针灸、刮痧、按摩、火烙、熏蒸等自然疗法,立起沉疴,妙手回春,演绎着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古村七代行医人

  离开松阳县城不到20里的三都乡,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其中有个酉田村,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山岭,水资源缺乏,水贵如油而将村落命名为油田,后来才改为酉田。远远的就可以看到,村口有一醒目的植物地标,省级古树名木马尾松,树龄450年,树高20米,胸围390厘米,树冠幅11.8米,它就像是松阳版的黄山迎客松,张开臂膀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夏日遮阳,雨天挡雨。酉田村已有500多年村史,仰首观之村中建筑,黄色夯土墙,覆顶小青瓦,高翘马头墙,精制木雕件,层层叠叠沿山坡爬升,典型的阶梯式村落。我来到一座普通的二层农家院落,对着大门就是一堵残损的泥墙,爬满藤蔓,门里边是中药店里常见的抽屉式大药柜,柜上还摆放着青瓷蓝花的药罐,木板壁上张挂着遗像介绍,这就是驰名松阳大地的七代名医叶氏的祖屋。

  第一代名医,叶起鸿,名蔡泉,字如松,号秀亭,国学生,钦加六品衔,乡民尊其为“秀亭先生”。他15岁时便拜在松阳名医詹东门下,因其勤勉好学,故而尽得师传,20岁时便独立行医。也就是1830年吧,这近二百年一门七代行医的传奇故事便在眼前这座小院落里拉开了序幕,也许秀亭先生自己当时也料想不到吧,他所从事的岐黄事业,居然被后世子孙,继承家学,散播仁术,救助四方,代代接力相传,成为松阳著名的中医世家。秀亭先生因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行医不久便声名远播,吸引得周边县份的求医者也络绎不绝。有感于此,同治四年(1865)宣平县令汪荣,同治六年(1867)松阳县令徐葆清先后赠予他匾额,以表其怀瑾握瑜。第二代名医,叶增沫,名书田,叶起鸿长子,他的名气更甚于其父秀亭先生。书田先生自小继承父业,幼时习儒,继而弃儒随父学医,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古训自勉。精通医理,辩证详明,处方灵敏,活人无数,即使在相邻县份也颇有名气。光绪三十二年(1906)松阳知县赵联元,民国十二年(1923)松阳知事吕耀钤先后赠予其匾额,以彰其德厚流光。

  咬定岐黄不放松,立根仍在杏林中。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直至第七代,现仍在古市医院中医科任职。我们目睹那一块块饱经风霜,斑驳年久的匾额,“术继天士”“和缓同仁”“著手成春”“秘囊传家”,都是当时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亲自授予的,并将叶氏中医世家与古代中医名家相提并论,足见官方对他们医术之高明的认可。还有一些赠联题诗:“鹤发童颜延年有术,采芝种芍良相同功”“妙手回春意自如,利人之疾福有余;幼入寒山岐黄业,亦济松川德为居”,由此不难看出叶氏中医世家在百姓之中的口碑了。叶氏中医世家还认真总结临床经验和医案,著成医书留传后世,那一本本《妇科切要》《医案》《集效全书》《梦熊诊所医书》《益寿奇验医案》,虽已纸质泛黄,字里行间仍闪烁着大医精诚之心。袅袅炊烟弥散空中,夕阳余晖尽洒古村,回程路上,我仍不时回望那座寻常的农家院落,叶氏中医世家就是用仁心仁术点燃自己,造福桑梓,照亮世间患者的生命之光……

  中医街区立古巷

  松阳一个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一股古朴淡宕之气飘逸飞扬在大街小巷,入目皆是古建旧筑。就说在古城腹地的中弄吧,一条三百米长的曲巷弯弄,既有民国名人故居,又有清代商贾会所,还有三庙之一的武庙。一路行来,只见庙堂宏敞,庭院深深,飞檐廊柱,斗拱错综,高墙耸峙,殿宇轩昂。中弄尽头是药皇宫,近年来由于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的建设,使它得以名声鹊起。据药皇宫内碑文考证,该宫始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夏,至嘉庆十六年(1811)竣工,历时十七载。药宫内为三进两廊,门厅(戏台)、邮亭、正殿、后殿,层层升高,碧瓦朱檐,蔚为壮观。该宫当年是由金华、建德等地的旅松药商筹资建成,是用来祭祀尝百草治百病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之圣地,是旅松药商的议事机构,亦是贮备药材的中转货栈。二百多载倏忽而过,岁月更迭,世事沧桑,后来药皇宫屡屡被移作它用,或为展览场所,地方法院,或为木器工场,粮仓宿舍,直至梁架倒塌,殿堂荒废,公私错居,人货杂处,导致世人皆不知此为药皇宫。欣逢新世纪的2018年,在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古城复兴的热潮中,县委,县政府拨出专款,予以抢救修缮,历时年余,终使古旧建筑焕发生机。今朝步入宫内,只见宫碑默立,碑体黑白混杂,碑文漫漶难辨,它见证过200多年前祭祀场景,供品罗列,香飘烟袅,戏班唱戏,余音绕梁。而今天它又幸运地目睹了中医药文化展陈之盛况,展板林立,图文并茂,标本满目,药香幽幽。古巷喜呼,松州医药,振兴有望,老宫惊叹,本草精华,赓续可期……

  当八方游客信步松阳古城街头之时,不难发现有那么一个静谧的所在——中医药文化广场。早先这儿是环境拥挤,人声嘈杂的小商品市场,后经过大规模改造提升,如今这儿成了清静空旷的普及中医药文化的乐园。远远地就闻及门厅之内啪啪的象棋落子声,一群乐此不疲的棋迷们正在博弈酣战中。入得广场,迎面便是一座场景雕塑:一本翻开的书页上,赫然是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为明代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年精心著作的《本草纲目》写的序言,文中盛赞该书“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广场左边墙上是百余米长的彩绘壁画,图文并茂地记载了松阳历史上的著名中医简历,并衬以松阳名山胜水作为背景,暗寓名医与山水长存;转弯是明清时期松阳街头著名中药堂号的实况,远香堂、同济堂、同仁堂、仁寿堂等,表达了“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仁心仁术;拐角是盛行松阳民间的传统保健饮料端午茶的采撷、晾晒、切制、品尝等场景。广场右边墙上是中国传统寓意字样“百寿图”,还有神农尝百草、扁鹊望诊、华佗麻醉手术、孙思邈大医精诚、李时珍采药、叶天士论温病等砖雕。老字号中药堂场景复刻:立地大药柜上二百多个抽屉象征的“百草百味”,立体雕塑诊病、抓药、切制。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的氛围,氤氲着百草园,绿树葱茏,竹影婆娑,石板铺地,青瓦密嵌,药草摇曳,医馆侧立,杏林春暖,橘井泉香……

  天地“云端”育本草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便是上苍赐给松阳的地理布局。你看这不见尽头,层层叠叠的苍山翠岭,那上面的森林覆盖率80.02%,空气质量优良率97.8%,水质达标率100%,难怪有国家生态县、“中国天然氧吧”之称,真正是苍松翠竹千嶂绿,林海云烟听鸟声。那林下,那树间,竟然成了1197种药用植物自由生长的天地。单说这距离县城14公里的卯山,状如覆盆,孤峰突兀耸立在松古盆地,因其森林覆盖率达到96.4%,而获得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卯山是唐朝著名法师,官拜鸿胪卿,被封为越国公的叶法善修道的地方,他曾经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七朝,105岁才驾鹤西游而名扬天下。卯山作为道教圣山,通天宫、点易亭、试剑石、浴丹池、天师殿、俭公祠、通海古井等景观布散山间,还有叶法善天师精心培育出的“卯山仙茶”,早在唐代即已被列为贡茶。这一切都给卯山罩上了一层缭绕仙气。当今卯山遍山都是黄澄澄的名品“梦阳脐橙”,绿油油的茶园,且因橙园套香榧,茶园栽薄壳山核桃而名闻遐迩,成为复合经营,立体栽培,林下经济发达的全国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卯山森林茂密,山清水秀,远离污染,空气清新,确是中草药滋生繁衍的上佳之地。湖溪林场便承担了为“健康中国”留存基因的战略任务。在俭公祠旁,沿卯山古道,建设了以松阳道地中草药种质资源收集和培植为主要方式的核心区,以抚育留种、补植扩繁为主要方式的扩繁区。在100亩的种质资源圃里,三叶青、黄精、温郁金、重楼等100余种中草药种苗在清风暖阳下频频颔首。场部还有20亩中草药苗圃也是长势喜人。四面八方的游客在国家森林公园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尝着美味的佳果,游览着历史的遗迹,回味着遥远的过去……

  距离湖溪林场二十里的地方,还有一个绿色山丘怀抱的林村林场,这里坐落着一座数字化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它由数字化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和中药材野外扩繁基地组成,从而确保了高质量发展中药材苗木,让绵延了五千年的本草文明雄风长存,护佑苍生。在百米长的高大宽敞玻璃大棚内,银白色的钢架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这一片希望的本草世界。入门一眼瞥见的便是密密匝匝翠绿可爱的中药材种苗,它们在悄悄地摇头颔首,也许是在暗自庆幸打小就能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几十万个繁育种苗的营养杯,被整齐有序地摆放在离地半米高的可移动的苗床上;大棚顶部,一个个LED显示屏实时闪烁着各种数字,它们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小药苗们还可以适时地享用从顶上微喷设施喷洒下来的水份和肥料,刹那间,水气弥漫、肥雾飘渺、恍如仙境。小药苗扞插一段时间后,它们在享受着成长的快乐,同时争先恐后地把生命中最美丽的色彩绽放在大棚空间,淡绿色的天门冬花,粉红色的条叶榕花,淡黄色的浙贝母花,紫红色的白及花,淡黄色的铁皮石斛花……装点出一个绚丽的世界。这一整套数字化传输、自动化温控和湿度管理,水肥一体化自动调节的新型苗木集约培育模式,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远程信息管理、远程设备管理,节约能源,增产增效。地处山丘的150亩中药材野外扩繁基地,栽种着从种苗繁育基地移植过来的各种中药材种苗,它们在自然林下的生长环境里,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润泽,朝着高质量高品质的目标迅跑……

  康养胜地是吾乡

  天地间气养+水养:北宋画家郭熙创立的“四如”法,也许在松阳境内占76%的山地中,都能觅到它的踪影,四季轮回,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国家4A级箬寮原始林景区,就是符合郭熙标准的优选项。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29万个,树奇花艳,山险岩怪,飞瀑幽泉,植物物种1466种,野生动物1190种,野生名贵中草药700余种。漫步山间小道,呼吸清新空气洗肺,淌过山涧清溪,饮服天然泉瀑洗肠……,一个得天独厚的高山森林康养,气候养生的绝佳之地。“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曾因“自然资源丰富、工程景观古朴秀美、文化内涵深厚、生态保持良好、60公里滨水绿道人水和谐”而被评为浙江“最美家乡河”的松阴溪,人们每天都在河边水上赴云水之约,有的游泳划艇,有的垂钓晨练,有的骑行露营,和风徐徐,吹拂得人心旷神怡,水气飘荡,润泽得人肌肤娇嫩……,母亲河上的水养是那么的温馨暖心。

  山水中文养+体养:松阳县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7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数量居全国前列,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国家传统村落公园这张具有辨识度的金名片。这些村落清新飘逸、古雅空灵、出尘世外、淡泊宁静、富有浓郁的民俗风情,传承着耕读文化、风水文化、商贾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宗教文化、高腔文化、祭祀文化等传统文化,留存着丰厚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计有国遗1项,省遗10项,市遗30项,县遗107项。在古村落中寻觅,在非遗项目中探求,文养让人拓宽视野,栖息心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松阳历史悠久,境内多为山地,自古以来,先民们为沟通与外界的交通,靠着简陋的工具,修建了许多古道盘山而行,这些古道沿途风景秀丽、云雾飘渺、古村恬静、古树参天。近年松阳推出了八条主题徒步线路:四都乡云海之旅、三都乡赏花之旅、新兴镇古驿道之旅、新兴镇访古之旅、三都乡“暗恋溪”之夏、大东坝镇探秘石仓源、安民乡安岱后红色之旅、竹源乡古村落寻瀑之旅。在崎岖坎坷的古道上奔驰行走,与体养邂逅,锤炼体魄,磨砺意志……

  田园里药养+食养:在一片云雾飘渺中,高低错落的黄泥夯土墙若隐若现,原乡上田完整保留了“村落——梯田——山水”的自然形态。这里有远近闻名的中医药康养基地,由半岭中医馆、食药养生态基地、康养民宿、体养古道、上田生态研学讲堂等构成。基地充分结合上田村中药材和自然农法基地,植入了相应业态,开发了中医研学课程及药膳制作、生态食材采摘品鉴体验课程,修复了通往5个邻村的古道,还有攀岩设施和骑行道。游客们在这儿惬意地品味着,有1800多年历史的松阳端午茶,透过那缕缕既是茶,也是药的气味,揣度着唐朝道家先师叶法善采茶时的心境……。在这个药养和气养的乐土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受油然而生。“药物扶持美食眠,镜湖仍遇素秋天”。作为“国家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的松阳县城明清古街,店铺林立,商肆连绵,闾阎扑地,里巷幽深。在这幅烟火气弥漫的“清明上河图”里,日日上演着食养的大戏。传统十大特色小吃:美馅卷筒的薄饼、煮炒咸宜的黄米粿、蒿香清新的清明果、绿间红白的麦豆饭、黑亮晶莹的延寿乌饭、笼盈可揭的灰汁糕、皮薄八宝的灯盏盘、软糯香甜的沙擂、暗红青绿的糖糕、软滑芳香的仙草豆腐。还有松阳十大当家菜:八宝菜、山粉圆、煨盐鸡、歇力茶烧猪脚、白片儿土鸡锅、捞汤菜火胴骨、火腿卵鳖、豆腐娘、洋芋饼、卤笋咸。色香味形独特的“舌尖松阳”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

  春来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春又降临大地了。三年疫情这沉重的一页终于翻过去了,四季更迭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循环。凡事过往,皆为序章,凡事未来,皆有可期。古老悠久的中医将抖落历史的尘埃,挥动时代的大笔去书写生机盎然的岐黄文化、杏林情怀;康养胜地的松阳将展开美丽的画卷,饱蘸艺术的彩墨去描绘绮丽绚烂的大美天地,诗境山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