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也谈宋代松阳潘好古的家世和他的朋友圈(下)

也谈宋代松阳潘好古的家世和他的朋友圈(下)

  (八)矫斋之号,号从何来

  当年,潘良贵为好古改字“伯御”,好古的第一反应必将是躬身行拜师礼,因为能给人命名取字的,不是父母就是先生,当然也有祖上或是皇上,汪尚书“应辰”之名,就是高中状元后拜宋高宗所赐,自己可不可以?估计老弟好谦的字“损之”也是这么跟着改叫“伯益”的,他号“矫斋”又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竟然又是出自潘良贵之手,说明好谦也已拜其门下。《矫斋记》云:“吾宗伯益端雅而尚志,求予名所居之斋,因榜之曰‘矫’,盖予弦韦子思之训。今老矣,俯仰乐之而无愧,故以勉子,子其懋哉!”而“矫”字,即典自《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良贵认为孔伋《中庸》的核心就是“一言之曰矫,二言之曰勉强,皆圣人忠恕进学者之道也”。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

  明洪武十年(1377)八月,告老还乡的大学士宋濂获得《矫斋记》字帖,作《题默成居士矫斋记后》,云:“右《矫斋记》一首,默成先生潘公为同宗伯益作。伯益,名好谦,实复州史君宗回之子,性嗜文史,恂恂而驯饬。历官自丽水尉至通判绍兴府以终。先是伯益从子景良、景宪受业吕成公、朱文公(朱熹,宋宁宗追谥‘文’)之门,故成公之女归于景良,而景宪之女又适文公长子塾。故伯益于二公之学,亦与有闻焉。今观先生以‘矫’名其斋,则其志之所存,盖可见矣。”

  那年,潘好谦一甩手,辞职回老家松阳,后来干脆以朝散郎告病提前退休。为人低调的他,在竹溪村过着简朴生活,笃于教子,乐于济贫帮困。听说老哥家孩子大多成了东莱门人,虽未与先生谋面,还是决意让次子景夔、三子景尹翻山越岭,走上数百里前去拜师。期间书信不断,无不叮咛他们务必用功。为了方便他们读书,甚至打算迁居婺州。连先生也不由感慨道:“此意厚矣!其可忘哉?”

  长子景连,受好谦的恩荫补官。授迪功郎,进入父亲曾经任职的部门,监户部点检行在赡军激赏中酒库。不过,相比起来品阶要低,职权也不同。好谦曾以承直郎身份,监户部点检行在赡军激赏酒库所籴场。行在赡军激赏酒库,是行都供给军中赏赐的十三座大酒库和九座小酒库的总名,各有管库官。总管理机构称为“户部点检行在赡军激赏酒库所(简称点检所)”,下属有东、西、南、北、中酒库等。

  淳熙二年(1175)四月,好谦病逝于松阳家中,享年五十九。次年八月,安葬在松阳布和乡兰湾(今属赤寿乡)。时任隆兴府靖安县(今属江西)主簿陆九渊作行状。东莱撰《潘朝散墓志铭》。

  好谦有四子四女。老大临安为官,老二、老三金华求学,小儿子景达留在家。长女嫁给宣义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郑愿中,早卒;次女嫁给进士叶近;另外两个女儿未婚。孙子女共有四人,尚幼。宋学士《题默成居士矫斋记后》有感而发道:“伯益受先生之教于二百余年之前,仲矫闻先生之言于二百余载之后,其有补于身心,一也。奚必并世而同时哉。借使同时之士,有善为文辞者,虽挥千百字之多,未必敌三百九十二言之简也。”

  (九)话七里滩,话从何来

  景宪从东莱先生游,诵诗读书,旁贯史氏,靡不该览;考订搜辑,铅黄朱墨,未尝去手。主持刊刻《程氏易传》《近思录》等书籍,朱子说他“尤于程氏之易,为尽心焉”。最为世人称道的是手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同样性喜藏书的楼钥,晚年为得此书,转辗访求。获得后作跋云:“余老矣,犹欲得一善本,闻婺女潘同年叔度景宪多收异书,属其子弟访之,始得此本,果有八十二篇……喜不可言。”此书为当今传世之孤本。

  再说他不愿从政,可谓人尽皆知,尤其那些在朝为官的亲朋好友,比如韩尚书、张左司、曾逢、郑伯熊,都非常敬重他却不敢有荐举之意,“独曾侍郎逮尝引以自代”。曾逮,乾道七年(1171)以朝奉郎知温州,后曾任户部侍郎、刑部侍郎兼权兵部侍郎,终官敷文阁待制。学者称为习庵先生。

  景宪原配邢氏,处州龙泉县主簿邢邦直之女。乾道八年(1172)再娶来自桐乡年已二十七的朱氏为继室。其父朱翌(1097~1167),字新仲,舒州怀宁(今属安徽潜山)人,晚年定居鄞县。曾任中书舍人,出知平江府、授敷文阁待制。

  淳熙二年(1175),老朋友郑伯熊重返金华出任知婺州,离上次出任婺州司户参军已相隔24年之久。郑伯熊,温州永嘉人,进士出身,与同乡薛季宣皆以学行闻名,人称敷文先生。

  淳熙四年(1177)十二月,太学恩师芮烨的小女嫁给东莱。先生第二任妻子韩螺六年前产后病逝,所生女儿亦夭折。芮烨(1115~1172),湖州乌程(今属湖州市区)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入太学,历监察御史、国子司业、祭酒,以右文殿修撰致仕。

  淳熙五年(1178),吏部尚书韩元吉力请外任,由龙图阁学士再任知婺州。这次任期比上次长得多,与潘家兄弟也有了更多交集。次年六月所刊刻的《和靖先生手书石刻》,初见拓本就在景宪家中。尹焞,赐号和靖,是元吉年少时的先生。

  也是这年,朱熹被任命为知南康军(军治星子,今属江西庐山),次年三月到任。主政期间,力修白鹿洞书院。东莱作《白鹿洞书院记》,褒扬了朱子兴学之意。因治理有方,尤其救灾能力强,淳熙八年(1181)升任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

  朱子后来回忆道:“往年以江西使事入奏,舟过兰溪,兰溪距金华不百里,金华亲故往往来相劳问,独君(景宪)以书来曰:‘甚愿一见,以慰离索。然子今日之行,名为召客,吾是以不果来也。’比以口语罢归,君又以诗来,若曰:‘子今几过七里滩矣,可以已乎其未耶?’予不能答,而尝以是愧其为人。”早先初见此说,懵里懵懂,只怪前人说话太过含蓄晦涩,不去检讨自己的浅薄无知。如今欲探究竟,只好再找苏仙。重读《行香子·过七里滩》,不忘下阙云:“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十)叶山可庵,庵从何来

  淳熙六年(1179)七月,嫁入潘家第七个年头的朱氏因病去世。鉴于“与叔度共学久矣,其兢兢于母子昆弟之间,如恐伤之者。盖深知其所存,故其得内助则窃为之喜;迨其悼亡,见其用力之难,而私忧其失其相也”,何况“习于朱氏者,皆称夫人之贤。”尽管自己病痛缠身,东莱也要为之作铭。陈亮《祭潘叔度内子朱氏文》亦云:“慨我良朋,又失贤妇。……入门生敬,德声载路。”

  金华叶山,距婺州城约十华里,远离大山的一座小山丘,名不见经传。家本富乐的景宪,原本“躬率俭素,布衣蔬食,一室翛然”,这次却一改往日作风,花巨资购下此山和周边田地。十一月将朱氏安葬于此。为追念亡妻,不但预留了空圹作为自己他日的归宿,还在大墓附近大兴土木。他对周边人说:“吾非以厚死,吾之生亦在焉。”

  淳熙七年(1180)十月,东莱写信给景珪,除了论学,还望他为自己助力辞官,云:“某病废如此,遽叨恩命,萎痹无由拜受,已上章力辞。”次年七月底,生活上屡遭不幸的东莱辞别人世,景宪尽心参与料理后事。从温州瑞安专程赶来明招寺吊唁的陈傅良,事先即以五言律诗《哭吕大著至明招寺简潘叔度》函告他。陈傅良,师事薛季宣,进士出身,官至集英殿修撰、宝谟阁待制。

  叶山所建大楼,由亲家公朱子命名为“可庵”,取自《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前堂自命为“退老”,出自先师《明招杂诗》诗句“前山雨退花,余芳栖老木”。堂上高挂先师画像。朱子《吕伯恭画像赞》序言“括苍潘君叔度画其先师东莱吕氏伯恭父之像,于可庵退老堂之上,曰‘使西河之民毋疑我于夫子也’”。后室称“共学”,出自孔夫子所言“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左房叫“庶斋”,自谦为平民之屋,再显他的低调;右间云“省斋”,典自《论语》之“吾日三省吾身”。为铭记先师,省斋之南又建一堂为精舍,名唤“明极”。整体建筑“亡虑为屋五十楹,规地可千尺”,历经数年落成。

  淳熙九年(1182)六月,退休在家的元吉应邀撰写《潘叔度可庵记》,说到:“二斋储书且万卷,以待朋友之习。市良田百亩,以为讲习聚食之资,而积其余以赡,并舍之百家岁称贷而给之,目其仓曰友助。”又是买田储书以待四方学者,又是置社仓以备荒年救济民众,足见景宪乐善好施,颇具乃父之风。再说叶山山水环密、景物间旷,不仅成为假日休闲、勤学著书好去处,同志者至,亦忘其归。庶斋、省斋成了婺州最大的藏书楼,他自己也成了著名藏书家。宋真宗赵恒曾说“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果真如此么?岂不知朱子《吕伯恭画像赞》曰:“矧是丹青,孰形心曲?惟尝见之者于此而复见之焉,则不但遗编之可续而已也。”

  (十一)足以代我,代从何来

  淳熙十四年(1187),叶适提任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上书丞相周必大,荐举陈傅良、刘清之、陆九渊等34人。《宋史·卷一百九十三》说这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其实并不确切,名列其中的景宪即未被起用。究其原因,朱子认为“丞相不能用,盖诸公或未始识君,而君亦漠然无所问。”可当有人问起,也只是叹声气。当年为了孝亲求学而不愿为官,如今父母已西去,先生亦撒手,想法是否有所改变?在朱子看来,这时的他只拿曾逢、郑伯熊二人当知己,他自己不说,连我这个亲家公也不清楚。

  景宪有两个儿子。长子自厚,又名自觉,其字“身甫”为东莱所取,故而从小随父亲也成了先生的弟子。次子名自晦,出自《程氏易传》所言“自晦而德益光显”,字显甫。韩元吉《潘显甫字序》有云:“显甫方进于学也,宜以是思之。”朱子作《跋》,云:“读颍川公所为潘氏子显甫字说,窃独重有感焉,为之太息而识其后,显甫视之而能以予为戒,则于父师之训其庶几矣。”这么说来,次子又成了颍川先生的门生。

  绍熙元年(1190)春,长子考中进士,景宪喜不自胜道:“此足以代我矣!”好友陈亮听闻他说的是“我虽不仕,今有以见先人于地下矣”,想必意思差不多。六月,自厚初任绍兴府萧山县(今属杭州市区)主簿的任命刚下达,他便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七。之前他病不卧枕,去时犹敛襟端坐。朱子撰《承事郎致仕潘公墓志铭》,仍不忘提及当年他那一问:“几过七里滩?”后来又撰祭文,评价他“内则孝友著于家庭,外则仁义信于朋友。”叶适、陈亮等生前好友也作有《祭潘叔度文》。十月,景宪终归于叶山,入他早已备好的长眠之地。

  景宪有三个女儿。长女嫁给朱塾后,生有二子四女,惟次子朱鉴带大,余夭折;次女嫁给台州临海县主簿苏虨,是自厚牵的线;小女嫁给邢文郁。

  大女婿朱塾,以父荫补将士郎。次年(1191)正月,因病卒于妻子娘家,年仅三十九岁,赠中散大夫。潘氏丧夫后守寡终老近七十年。

  景宪生前有两个孙子,问学和问礼。

  外甥朱鉴(1190~1258),小名恩老,字子明,号环溪,以荫补迪功郎,累迁湖广总领。著有《朱文公易说》《诗传遗说》等。朱子所作墓铭曰:“介刚之节,为世玉雪。退省其私,敬顺怡悦。却扫耽书,贬身访道。忘食与忧,以遂于老。昔本不出,今复何归。异世同心,子平孝威。叶山之阳,上盈下坎。我铭不亡,君则奚憾。”

  (十二)叔伯相像,像从何来

  好谦长子景连的仕途,与好古大儿子景珪的经历颇为相似,一直频遭非议一路爬坡攀升,他们被攻讦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凭恃豪富”。不过,景连资历没有他大哥那么老,影响也没有他大哥那么大,难道这就是叔伯哥弟相像的缘故?

  景连监管点检所下属中酒库之后,将近二十五年的升迁路径,因资料缺失无从知晓。但从有限的史料可以窥见,他之后还就任过多个官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记载:“庆元五年(1199)十月十二日,已降六院指挥潘景连……寝罢。”因遭臣僚反对而作罢论,当中就有说他“凭恃豪富,以妻得官”。他的原配王氏,赠恭人;继室邹氏,赠安人。仅凭这点,我们无法断定究竟那个娘家势力大。嘉定元年(1208)六月新差知衡州,又被弹劾而黜降,去管理道教宫观,弄个闲职借名食俸。去世后,赠朝议大夫。松阳旧志记载他一如大哥景珪一样简单,仅云:“潘景连,好谦之子,以父荫任太守。”

  好古六个儿子当中老三景宪最为著名,不在于他为金华富潘增添多少财富,而在于他的尊师重教、孝友乐善;好谦四个儿子中老二景夔最为知名,不在于他为松阳潘家光宗耀祖多少,而在于他的治理文明、勤政为民。他们都因传递正能量,被各地载入方志。他们兄弟间一而再这般相像,难道机缘真会这么巧合?

  景夔,字和叔。以父恩荫补官,初任湖州德清县尉。因亲自破获一起特大团伙抢劫案,论功提拔。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引《栝苍汇纪》载:“邑有富民为盗所掠,躬捕获二十人。法当改秩,同僚贺之,景夔愀然曰:‘是得无诖误者耶?若以幸赏为心,则吏卒锻炼以成狱,吾不忍为也。’同僚叹服。”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升任知临安府盐官县(今属浙江海宁)。任期内,干了不少被后人铭记的好事实事,如兴修水利、兴建馆驿等等。清乾隆《杭州府志·卷七十五》引《海宁州新志》记载他:“慈祥临民,儒雅饰吏。政成暇日,摭《临安志》全书,增考故牒,与邑士互订之。自胡兟续图经后,景夔又为之续。”

  嘉定二年(1209),编撰完成《海昌图经》十卷。海昌,盐官之古称也。准备刻版之时,通过县尉赵崇谡(楼淳妻弟)的介绍,请求楼钥作序。年逾古稀的楼钥身为参知政事,事务繁忙,便叫长子楼淳代为操刀。

  清道光《海昌备志·卷四十五》记载:“潘景夔,栝苍人。开禧二年任令。报最,赐章服。文章吏治,至今称之。”不过,后人讲起他大多先提他的外公。清代藏书家海宁人吴骞就说:“景夔,为陈少阳外甥。少阳,名东。建炎初,以太学生上书,力诋汪(伯彦)、黄(潜善),死于应天府。被逮之际,作书遗家人,神色不乱。其帖,后为景夔所藏。”景夔后来再度升职,曾为朝奉郎、通判绍兴府。嘉定十七年(1224)三月新任通判温州,被罢。

  娶妻赵氏,朝请大夫赵公升长女。赵公升,魏悼王赵廷美五世孙,宰相韩侂胄外甥。以遗恩补官,曾以宣教郎知婺州金华县。景夔工诗,留有《香岩院》诗一首,云:“晚入招提路,山风冷透裳。寒鸦互分合,霜稻半青黄。习讼伤浇俗,思闲慰故乡。牧童如有感,扣角唱斜阳。”

  (十三)孙辈自字,自从何来

  景宪有子,名自厚、自晦;景连有子,名自中;景夔有子,名自昭。看来好古、好谦他们的孙子这一代,皆以“自”字辈为名。

  且说出生于松阳的自中,字时乂,一字道夫。以父荫补官,初授监通州(今属江苏南通)支盐仓。秩满,调任温州司理。之后出任江州司理,以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而闻名。《栝苍汇纪》记载:“有吴门盐商牵联遭绑,吏承上意,欲加之罪,没入其资。自中曰:‘入人之罪以媚人,吾不忍为也。’力雪免之。州部将二人以军赋牴牾系于狱,统戎者以宿憾欲死之。自中走白于府,深明其诬,二人赖其力以免。”后升任知衢州西安县(今属衢州市区)、差遣通判韶州(今属广东韶关)。任期届满,提任知新州(今属广东新兴),不就,再通判瑞州(州治高安,今属江西)。待升任知贵州(州治贵阳,今属贵州),他却再也见不到任命书了。因在此之前即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正月,他卒于瑞州官舍,享年六十三。次年十月归葬于松阳九芝乡安仁(今松阳五中),离家三里,祖坟之右,此乃他生前遗愿。

  自中娶妻叶氏,封孺人。有三子:长子大成;次子大临出继自昭为嗣;幼子大防出继表伯徐士特为后。有女六个,前五个女儿均已出嫁,女婿或已一官半职或是官宦子弟,有的甚至亲上加亲;小女儿虽在家,也已订婚。《潘自中圹志》就是他的妹夫、也是五女婿之父,时为朝奉大夫、知梧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黄烓所书。

  自中生前有一孙女,名唤瑞娘,尚幼。

  再说出生于金华的自牧,字牧之。庆元二年(1196)进士。曾任知衢州龙游县。嘉定二年(1209)九月,到福州为州学教授,编著完成《记纂渊海》。清康熙《金华府志·卷十八》记载“以恩补台州司户,授龙游县令”。清光绪《衢州府志·卷十三》记载,嘉定十年(1217)任知龙游县。松阳旧志记载他“仕至郡守”。

  自牧又是谁家之子呢?《敬乡录·卷十三》记载:“潘自牧者,字牧之,景□子。……尝为潭州分司粮料院、太平县(今属安徽黄山)、常山县令。”偏偏缺最关键那个字,让人茫然。明·应廷育《金华先民传·卷二》、清·王崇炳《金华徵献略·卷十一》都说是景宪之子,可凭吕祖谦《潘叔度妻朱夫人墓志铭》、朱熹《承事郎致仕潘公墓志铭》所叙,即可证其误。但可以说,他并非景宪之子,却是侄子。也有说是景珪之子,待考。

  自牧娶妻赵氏,系赵善临长女、宋太宗八世孙。赵善临,曾以朝奉郎知池州。祖父赵不息,字仁仲,进士出身,曾任金华县丞,官终昭庆军承宣使,封崇国公。

  自牧有一妹,嫁给贾廷佐曾孙昉之为妻。贾廷佐,祖籍真定(今属河北正定),随父南迁婺州东阳。进士出身,曾任知处州。贾昉之,又名昉,字成甫,嘉泰二年(1202)进士,官至知台州黄岩县。参与编撰《记纂渊海》。

  《记纂渊海》一百九十五卷(宋刻本),后来翻刻不断,流传甚广,影响颇大,潘自牧亦因而闻名于世。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诚不我欺也!

  (十四)瓜瓞绵绵,不绝于书

  好古家族成员载入方志人数之多,在松阳可谓首屈一指。以民国《松阳县志》之《人物志》《选举志》为例,明确的就有15人:本人好古、父亲宗回、三子景宪、二侄子景夔、从孙自中、从曾孙大临,以及祖父潘珂、三叔宗说、从弟好谦、长子景珪、四子景愈、幼子景良、大侄子景连、长孙自厚、孙子自牧。

  大临,字舜举。以祖荫补官。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以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官权知温州兼节制镇海水军。松阳旧志记载他:“管摄温州,获海寇五十,阅其实,释无辜者半。复以太府寺丞出榷真州(今属江苏仪征)茶盐。时,相丁大全使人之讽曰:‘有羡献,即受赏。’大临曰:‘吾一钱皆藉县官,羡余何取?’大全怒,驰代者夜半夺印去。后,知广德军(今属江苏南京)。”又说他“以祖景夔补朝议郎”,或指致仕后的闲散官。

  且说清廉为官、施爱于民的南宋名臣,松阳叶氏外甥、潘家弥甥马光祖(1200~1273),东阳人。进士出身,官至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嘉熙四年(1240)春,时任知处州,应丽水冲真观(位于今武义)道士表兄张道统之请,为《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作序。淳祐八年(1248)仲春,时为朝议大夫、直徽猷阁,应松阳知县高彭之请,撰《松阳县进士题名碑记》,云:“予外氏家古松,故于松士拳拳焉。”父亲马正己娶松阳人为妻,所以说松阳是他外婆家。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以沿江制置、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今属江苏南京),过丹阳为先祖陈东修墓建祠。自题云:“有宋修撰陈公神道,弥甥马光祖书。”母亲叶氏乃是好谦二女婿叶近之女。

  再说天资聪慧、博闻强记、耻仕元朝的元代著名学者,松阳潘家弥甥张枢(1292~1348)。父亲张观光,为婺州路儒学教授。母亲潘氏,金华娘家蓄书数万卷。他从小就在外公家,尽取读之过目不忘,稍长挥笔成章,他家便也从东阳迁入金华。要问他外公能是谁?外曾祖父(太姥爷,松阳俗称太公)必是景宪无疑。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右丞相脱脱奏聘他为本府长史,力辞不赴。至正七年(1347),诏命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又避而不就。使者无奈生拉硬扯让他起行,至杭州称病辞归。张枢为文,务推明经史,尤长于纪事。编著有《续后汉书》七十三卷;《刊定三国志》六十五卷;《春秋三传归一义》三十卷,《林下窃议》《曲江张公年谱》各一卷,《宋季逸事》《弊帚编》若干卷。絮絮叨叨终须了,一个故事结束,意味另一个故事开始,毕竟伟人说得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毛先法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1月25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