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前 街

前 街

  前街从三角坛往下延伸到大井头,大约350米。我的记忆中,街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有南(杂)货店、酱酒店、缸钵店,有照相馆、五金店、肉店;还有手工业社的一些门店和作坊,如豆腐社、理发社、篾业社。工商业改造后,原来的店铺、手工业、作坊以商贩合作小组的形式开设在这条街上。

  那些店铺

  镇里的染坊原先是前街邻居毛家开的。我小时就看见染坊的毛伦伯伯吸水烟,他家是镇里的殷实人家。染坊归了集体后,搬到了靠溪边的店铺。那时物资匮乏、百废待兴,布料品种单一还要布票。主妇们为省钱省料,或以白布染成各种颜色,或用旧衣料染色成新,或拆旧毛衣改染织成新毛衣,染布染线需求颇多,方便了镇里和十里八乡百姓的生活需要。镇前的大溪原本清澈见底,水底游鱼清晰可见。印染旺了后,工人们每天挑着染好的布料到溪里漂洗,大溪变成了一个大染缸,缓缓东流的溪水充斥着难闻的臭味。

  三角坛下首不远,有青田籍两兄弟弹棉花、做棕绷的店。兄弟俩一瘦一胖,一个脚踩碎棉机,在“咔咔咔”的机声中把新皮棉和旧棉絮塞入机中碎棉。一个身上背着巨大的木弓并用左手把定,右手则持一手榴弹状的木锤“嘣嘣嘣”地击打弓弦,把碎棉机中吐出的雪白碎棉击细打匀。打匀的棉花如飘飞的柳絮,师傅将其归拢,均匀地铺陈在木板上,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磨压,一床棉胎成型。棉花匠的妻子帮着定线,线锤中拉出的白线、红线在他们手中来来回回穿梭,一床棉被做成。女人的黑发也飞了一层絮花。有时看他们穿棕绷、做蓑衣也很有意思。粗长的铁针在师傅们的手里就如女人手中的绣花针,弯弯曲曲,进进出出,在棕片中游走灵活,真的是“行行出状元”。

  以水弄头为界,上前街和下前街各有一家刻字店,一家姓徐、一家姓包。那时私人印章的用途非常广泛,两家刻字店的生意自然也就不错。徐家老叔年龄大些,篆书、隶书、楷书无不精通,戴着眼镜在印床上一笔一划地雕刻印章,功底似乎更高一筹。包家师傅皮肤细白如书生,看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刻字,就让我联想到《水浒传》描绘的圣手书生萧让。两家刻字店还都兼写对联,一般生意同路会构成同业竞争,却也奇怪,从来没有听说他们之间有什么矛盾。

  包家对面不远处是陈家伯伯的钟表修理店,挂着、摆着各种各样走着的和不走着的钟表。一张小桌放满了小钳子、小镊子、小螺丝刀一类的小工具。陈伯修手表时,右眼会夹上两公分大小一只放大镜,只靠眼睑的力量支撑着。我觉得好奇,总想看到它掉下来,却从未发生。可能是长期的眼睑肌肉疲劳,他平时习惯不断眨眼睛,仿佛还一直夹着放大镜。我家有一个古老的俄罗斯座钟,出了毛病就送去修理。几十年了,座钟始终忠实地左右摆动,“铛铛铛”的报点声一直清脆。

  周家铁匠铺在下桥头近处。店铺里炉火正红,周家父子赤膊围一个皮裙,儿子把风箱拉得“呼呼”响。转瞬间,铁块由黑转红泛出白光如炽红的炭火。父亲把烧红的铁块夹上铁砧,小锤点打,儿子挥着大锤跟打,火花四溅间,铁块成了一块暗红的扁铁。经数轮煅烧和锤打,一把锄头就渐渐成了型。这样的铁匠铺,前街有好几家。镇上和乡下的老顾客们早已知道各家铁匠底细,锄头、斧头、菜刀、柴刀各有独到之处,哪家的好使就到哪家去买。

  那些美食

  前街有一家四开间的饮食店,摆着四五张方桌,墙壁和木板顶棚都用彩纸糊着,是当时镇里最大的饭店。饭店沿街搭一个伸出街面的大棚,早上卖的是豆浆、油条和包子,中午和晚上就卖葱肉饼、面条、馄饨,也可以炒几个菜,譬如炒肉片、炒猪肝什么的。店里掌勺大师傅姓徐,人们叫他“小天星”,一个笑呵呵的老头,他围着油腻的围裙,戴着油腻的袖套,满脸拉碴胡子。

  参加工作后,我在粮管所当保管员。每年夏天“双抢”时节,农民抢收抢种忙。我们征收公粮、收购余粮也忙得不亦乐乎。粮食入库后,保管员们把粮库打扫干净,就开始为入库的稻谷熏蒸杀虫。一个仓点熏蒸完,劳累后最大的念想就是拿熏蒸的防毒补贴到饭店吃上一顿。“小天星”看到我们特别亲切,一脸神秘地告诉带队的老金,今天夹心肉很鲜、猪肝很嫩,就等你们来。大家吃喝高兴时,他一头探入餐间问“菜炒得怎么样?猪肝嫩不?”大家连说好,他笑得眼睛眯成了缝。老金将手中酒碗递给他:“来,喝一口。”“小天星”接过酒碗乐呵呵一饮而尽,随即又去给我们炒面了。

  “小天星”的家就在饭店的斜对面,那是极低矮的板屋,出水瓦檐伸手可及。让我一直惊讶的是,这油腻大爷的妻子竟然是一个皮肤白皙、身材丰腴的中年美妇。他的一群女儿们或端庄或文静或妩媚,都很漂亮,在小镇里特别亮眼。他的大儿子是我大哥的战友,和大哥聊天说事声音洪亮,特别健谈。小儿子是奶油小生的颜值,早早便被招收进了县里的婺剧团。

  五日一集市时,十里八乡的乡下人都来赶行。有的卖了一些自产的红糖、大豆、稻米,就到店里吃两角四分的肉丝面,喝上一碗老酒,当时也算其乐无穷了。还有的喜欢吃面条,却不舍得多花钱,到店里吃上一角钱一碗的光面,既解了馋,滚热的面汤还可以浇热带来的蒲包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馄饨,一角两分一碗,16只馄饨在汤锅里一翻滚便熟。营业员在大汤碗里放一点酱油,滴几滴猪油,撒上翠绿的葱花,先舀上一瓢汤,再捞了馄饨进碗,吃起来入口过喉,鲜香嫩滑,真是搅动无数人的食欲。

  那些大屋

  临溪而建的有数家砖墙大屋。一家是阙家庭院,门楣是砖砌的拱形,雕刻了精致的花纹,院内深深一直通到溪边。阙家上代是成功的经商人家,听说购买了古镇第一辆脚踏车(自行车)。离阙家不远,是中医王富兴的三间三层小洋楼,店号“王大源”。这两家大屋之间,还有一座门庭不很起眼的大屋,街面相邻是银行营业所与农村信用社;入内却是高厅大宅、雕花环楼,原先古市公社设在这里,后来镇社合一,成为古市镇人民政府多年的办公场所。

  有一个时期,供销社把新华书店开在信用社对面。我无钱买书却喜欢看,便常去书店过一过书瘾。书店最显眼处是“红宝书”的专柜,三面墙壁挂满了宣传画和年画,书架上小说不多。我最喜欢看玻璃柜台下层层摆列的连环画封面,有《三国演义》《水浒》《岳飞传》等全本专集。学校宣传欧阳海的事迹时,老师打印了《欧阳海之歌》中欧阳海和大力士战友比拼打钢钎的精彩章节给我们学习。我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便接连好几天过去,从敞开的书架上取下来翻看几页,怕营业员责怪,又赶紧放回去。

  那些街坊

  古镇多能工巧匠,前街集聚尤多。有篾匠王飞,心灵手巧,精于所有篾工工艺。六十年代,他用竹篾精心创作,编了一个三米高的毛主席半身像,水平堪比工艺大师。还有敲白铁的施家父子,薄薄的一张白铁皮,在他们手中可做出无数实用的家庭用具。做灯笼、雨伞的温州孃,龅牙且镶着金牙,远远过来就是浑身的桐油味,可她做出的油纸伞价廉物美又实在适用,让人记忆深刻。还有照相馆老毛伯、老周叔,拍照时难以想象的认真,为古镇无数人留下了宝贵的瞬间……

  前街最东边是大井头,我一个同学家里租住着杭州母女二人。母亲是一个清秀得体的中年妇女,女儿是我们遂昌三中66届的学姐。学姐姓汪,面容姣好,身材窈窕,两条短辫分扎耳后,穿着时兴的嫩黄色上衣和白裤子,是妥妥的校花,男生的女神。有一次听到过她诵读一篇抒情课文,播音员般标准的普通话,清脆如银铃的声音,真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前街尾段的豆腐社,是我常去的地方。豆腐凭票购买,有时凭票还要排队。过年时,为了买到整板的豆腐和油豆腐,我清晨四五点就在瑟瑟寒风中去豆腐社等着师傅出豆腐、油豆腐。那时没有想到,前街和我如此有缘。就在豆腐社一墙之隔,竟然住着和我相伴一辈子的妻子。参加工作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巧遇了清纯俏丽的她,一见钟情。之后她竟然到我所在的单位做了一段时间的临时工,就这样相识相爱修成正果。从那以后,前街的这一段是我这辈子走得最多的路。

  前街有长度、有厚度、也有温度,多少人、多少事常在我脑海里萦绕,历久弥新。

作者:叶杰耀 1954年生 古市镇横街人,曾任丽水市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4月18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