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新闻 > “桑蚕村”的破茧之路

“桑蚕村”的破茧之路

  这几年,一些“松弛感”十足的小众目的地成为旅游新爆点,热度是显而易见的。

  那些奔赴诗和远方、回归美好生活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甚广,而古市镇十五里村,正符合这样的审美和叙事风格——

  百亩桑园停僮葱翠,连绵桑叶亭亭如盖,树荫下的蚕房里,肥嘟嘟的蚕宝宝慢条斯理地啃着桑叶,沙沙作响的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清香。而游客们则跟随村民的指引采桑、喂蚕,在农事体验中直观感受当地世代传承五百年的蚕桑文化。

  就像蚕的一生,十五里村的产业发展也曾经历“生死一线”的考验。在这座曾闻名一时的蚕桑专业村,家家户户栽桑树、养蚕自缫土丝,直到产业式微,蚕厂弃置,村庄日渐衰败。

  所幸,陈旧刻板的思维方式终被敢于创新的文旅发展思路取代。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原力,十五里村尝试赋予乡村空间以生活和诗意、理想和志趣。

  因为外部世界的变化,正成为对乡村的最直接提醒——山水之美不止于形,更在精神。

  探路:抽丝剥茧

  微风拂面的五月,草长莺飞,青山如洗。十五里村连片的湿地、自然林,还有在阳光下绿涌翠滴的百亩桑园,处处透着山水田园的隽秀。

  “五一”假期首日细雨纷纷,但对远道而来的游客而言,十五里村的吸引力丝毫不减。大家在“蚕式”慢生活里舒畅心境,这种度假节奏和有品位、有格调、懂生活的人设紧密相连,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眼前的美景来之不易。在成为“宝藏”旅游目的地之前,十五里村曾是古市镇的后进整转村。当时这里的基层组织疲弱涣散,账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闲置失管,环境更是“肉眼可见的脏乱差”。从十五里村党支部书记谢挺华出示的一张张照片里,记者了解到了这个“后进村”一步步蜕变为“新晋网红村”的艰难历程。

  “你看,这是湿地改造前的样子。”谢挺华指着一张村庄旧照直摇头。当时村里的小溪、小池塘淤泥堆积,是村里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集聚地,松阴溪畔的滩涂乱石成堆、杂草丛生,就连本地人都不愿意靠近。村民房前屋后堆满了杂物、柴火,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谁看见都头疼”。

  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2018年起,十五里村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起初推进工作很不顺利,习惯了散漫生活的村民并不配合,于是古市镇相关负责人和驻村干部组成整转班子,蹲点在村定目标、出点子,把大道理掰成大白话挨家挨户地说,“家乡变美了,游客才会进村,大伙儿才能挣着钱”。与此同时,村两委密集召开村民大会,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表率,一对一监督”,最终发动了所有农户都参与到环境整治中。

  经过一年多的“持久战”,村里的破旧房屋和违章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舒展自在的乡野风景;臭水潭变成了绿植环绕、水面清亮的湿地公园;荒滩被改造成葱茏的草坪、连片的桑园和亲子游乐场……很显然,“花园乡村”建设已渐入佳境。

  在推动解决了一批村民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后,村干部作风变了,村风也随之改变。谢挺华发现,最明显的变化是“吵架抬杠的纠纷越来越少”,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大家很主动地把花卉、绿植摆在了房前屋后,改变的原因说来也很简单,正印证了此前整转班子的说法:村子漂亮了,外来的人就多了,村民们忙活起来有事干了,自然也就没空纠结日常的鸡毛蒜皮。

  事实上,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对乡村振兴本来就怀抱着美好的憧憬,在没有外部资本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促成村庄之变的,正是村民对改善生活的内在需求。

  行路:破蛹成蝶

  美丽村庄“初长成”,但十五里村人并没有沾沾自喜。

  “村居的‘颜值’是表面文章,等新鲜劲一过,人气就散了,将来怎么办?这才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谢挺华很清楚乡村发展的优势与隐忧。

  聚焦于蚕桑,如今看来可谓水到渠成。桑叶是我县历史上的“三张金叶子”之一,与茶叶、烟叶齐名,据当地史料记载,十五里村种桑养蚕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上世纪七十年代,蚕桑业成为十五里村的主导产业,当时松阴溪畔160余亩溪滩地种满桑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可惜好景不长,十年间,国内蚕茧市场一路走低,茶业逐渐取代蚕桑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然而,十五里村最初以蚕桑破题的选择,却是源于无奈。

  与我县其他生态资源更优越、茶业发展更久远的村庄相比,十五里村只能算资质平平。“我们不想参与同质化竞争,没有胜算嘛。”率先扛起蚕桑大旗的纪金法,是村里第一批蚕桑承包户,以他为代表的许多村民认为,十五里村要吸引游客,仅靠山水是不够的,“得打个性牌”。

  尽管蚕桑业在当地衰败已近40年,但产业发展曾形成的社会关系仍然真实、有效又和谐,以桑蚕引流的思路,很快就照进了现实。2020年,村里引进了4个桑叶新品种,在溪滩地上覆土建起了50余亩桑叶种植基地,村民还纷纷拿出了家中留存的种桑、养蚕工具,筹建起蚕桑研学中心(文化馆)。

  有趣的是,为了确保新建筑的造型能完美融入村庄风貌,十五里村人干脆把过去荒废的老蚕场、老水塔改建成研学中心,打造出养蚕室、创意工坊、休闲空间、废墟花园、研学教室5个功能区块。同年“五一”假期,研学中心开门纳客,此后一年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事实证明,十五里村的选择是正确的。当春风拂过、绿波荡起,桑叶再次成为山村的“致富金叶”。这些天,村民们正忙着在桑叶种植基地采摘桑叶、打包装箱,发往位于嘉兴市的一家文旅公司。

  “通过接收企业订单,每公斤桑叶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0元,一年下来,也能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的收入。”谢挺华告诉记者,“订单式”销售桑叶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大家的增收渠道。

  对纪金法这批“元老级”蚕农而言,如今的十五里村无疑是值得自豪的,“我经常到研学中心走走看看,发现了不少新鲜玩意,比如能吐彩丝的蚕,孩子们亲手做的蚕茧花、蚕丝扇。以前我们只知道种桑、养蚕、缫丝,从没想过单调无聊的农事也能玩出这么多花样。看来,老产业传到了年轻人手里,能发展得更好!”

  前路:振翅飞翔

  从历史的角度观照,村庄在形塑之初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依凭内部要素的不断利用、更新、成长,才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时代感的聚落空间。

  眼下,十五里村人致力于做好做强的,正是这样一系列“要素功课”。

  过去,村里的财务支出不灵活,导致项目投资成本高、价值难以体现。面对这一乡村建设的共性问题,十五里村成立了全县首家村集体全资企业——松阳县松瑞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由十五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百分百控股,公司盈利后,以股份分红的形式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与管理相对松散的合作社不同,公司运营有着更健全的管理模式,经营上也更灵活。从蚕农到股东,对于村民身份的转变,让公司总经理吴晓素感触最深的是,“大家挣到了‘多头钱’,除了种桑养蚕,还能打卡上班拿工资、年底领分红。”

  同样在2020年,十五里村通过“双招双引”成功引进浙江乐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松瑞文旅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将村里荒废的110余亩空地改造升级为“乐成长”农耕亲子乐园,同时配套建成卡丁车、游船、天幕、小火车、户外烧烤等游玩项目,由双方共同开发、运营。

  “过去村里的体验项目单一,对游客缺乏持久的吸引力。亲子乐园开业后,节假日的客流量直线上升,园内游客爆满是常有的事,村里也一下就变得热闹了。”谢挺华告诉记者,项目运营半年多来,村集体增收已超过16万元。

  最近三年,松瑞文旅还在十五里村连续举办了桑葚丰收节系列活动,以农业搭台、文旅唱戏、党群助力的模式,在研学中心设立基地,通过村校、村企战略合作,开发蚕桑研学线路,带动桑葚农副产品开发、销售,助力村集体农文旅产业升级。如今,十五里村已打造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由松瑞文旅开发的桑葚酒、桑葚干、桑叶茶等深加工产品,有效拉长了桑蚕产品的消费周期、延伸了产业链。

  在谢挺华看来,乡村就像一艘巨轮,承载着无数可能性,而产业就像抛下水的锚,让轮船可以随时停靠、获得补给,“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产业发展,它带来了增收,解决了就业,还保护了传统文化,对村风民俗的改变、生产观念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小觑。”未来,与蚕桑IP相关的产业还会继续在十五里村延伸拓展,其中包藏着乡村振兴的雄心,“我们想成为蚕桑文化的输出者。”

  作者:叶梦雨 夏秀媚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5月2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