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古市广播站与电影放映队 古市广播站 黄水娇讲述:1976年6月,我调入古市区广播站。当时,广播站在塘岸朱子祠,与古市派出所在一处办公。陈富刚是线务员,负责全区广播及线路维护。我是播音员,负责广播站的新闻编写与节目播放。1992年5月“撤扩并”后,区广播站更名为镇广播站,办公地点搬入古市镇政府,设在镇食堂阁楼,房子低矮破旧,办公条件非常简陋。九十年代末,搬到前街18号古市房管所,办公条件才有所好转。 广播站工作任务是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一日三播。首先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省市县各级人民广播电台的各个节目,如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天气预报、地方新闻节目,还有为民服务类、科技类、普法类的节目。1977年下半年,遂昌县委宣传部要求各级广播站,每周一至周六每晚8:30至9:00准时播放自办节目,周日播放音乐半个小时。 为办好自办节目,每天广播结束后我一有空就到各村采访撰写新闻。根据各村及部门实际情况,还组建了一支25人组成的农村报道员队伍,制定农村报道员工作职责及相关的奖励制度,要求每人每周撰写不少于一篇稿件,动员他们积极向县广播站投稿。为加强农村报道员的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召开会议,如季度培训交流会,年终总结点评表彰会。现在回顾起来当时许多农村报道员自身非常努力,肯学肯钻研肯吃苦耐劳,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有几个报道员还考入大中专学校,有的当上了教师和医生。这支农村报道员队伍,由于管理到位,人员素质高,投稿积极,稿件质量好,录用率高,深受县委宣传部好评,并在古市镇召开全县广播宣传工作现场会,积极推广古市先进经验,成为全县学习榜样。 为丰富自办节目,增加了农技、法制、安全、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还有针对性开展水稻、烟叶、茶叶、桑叶等种植培训。另外,还在节目中添加一些相声、小品及生活小知识等内容,深受群众欢迎。 古市革委会充分利用自办节目时间,召开广播会推进项目建设。1978年9月,“古市镇后塘畈园田化建设项目”启动,时任镇党委书记郑维德作为项目的总指挥,充分运用广播站平台隔三差五召开广播会,宣传发动讲解政策,统一认识破解难题,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报道组成员进村入户,赴田间地头广集素材撰写报道,广播新闻报道成为推进项目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计划四年建设完成的后塘畈园田化建设工程,通过1978年至1980年三个春冬苦战,提前完成工程建设。古市镇广播站为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九十年代,镇自办节目进一步拓展,添加了献爱心、寻物启事、为民办实事等内容。如特困老人叶某某去世后没钱安葬,我们广播站发动爱心募捐活动,得到了群众大力支持。为民办实事栏目内容有:帮助村民寻找耕牛、猪、羊等,帮助推销农副产品,寻觅各种农作物种子、种苗等等,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广播是当时指导、组织行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发动最快、面最广、最迅速有效的宣传工具。村村喇叭叫、户户广播响,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饭桌床头都能听到广播的声音。在抗洪抗旱、地质灾害除险、森林防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市镇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这句女中音开场白深深萦绕在古市村民的耳畔,耳熟能详、老幼皆知。二十五年广播站播音员的工作经历,也是我一生的骄傲。 电影放映队 叶庆莲讲述:我从事电影放映工作是从1976年开始的,原先是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点岗寺公社茶场组建的电影放映队,由三个知青组成,约一年时间后改为古市区岗寺公社电影放映队。放映机都是自己用手拉车拉到村,搭电影架、拉电影银幕也都自己动手,放的基本上是露天电影,有些村有大会堂,下雨下雪天在大会堂里放映。放电影的费用由村集体支付。根据村规模大小,每场费用10至15元不等。 有些村有照明电的,放电影就可以搭电,湖溪、庄门、东角垄等村则要自带发电机。放映时间和片名县里统一安排好,由各公社广播站发布公告通知到村。古市电影院有专职宣传员,负责到各村出黑板报或贴广告、剧照等工作。 那时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电影深受百姓的喜爱。村里放电影,村民们都早早地搬出自家的长板凳抢占有利位置,前三至五排中间位置最早被人占领,各家派小孩守着凳子。 夜幕降临,本村村民早早到场,邻近村村民纷纷赶来,热闹非凡。一束从幻灯机里打出的亮光,瞬间让现场安静下来,众人目光被白色银幕上的光所吸引。此时,调皮的小孩会跑到幻灯机前玩耍,高高地举着双手把五个手指展开,任由手指投射到屏幕上;胆大的人则把脑袋伸过去,在光束的照射下成影在屏幕上,惹得众人嘘声一片。 当时农村电影队放的是16毫米或8.75毫米的电影胶片,古市电影院是35毫米电影胶片。七十年代早期,古市区只有一个流动电影队,负责全区电影放映,后来成立古市区电影管理站,下辖古市、岗寺、赤寿、新兴、樟溪、谢村、新处7个公社电影队。每队两个电影放映员,岗寺村项茂芳担任古市区电影管理站站长。电影放映要求结合农村中心工作播放农业科普、国防教育、爱国卫生、计划生育等专题宣传片。露天电影轮流放映,每村半个月至少能放一场。影片以革命战斗故事片居多,经常放的片子有《难忘的战斗》《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奇袭》等等,遇到放《追鱼》《红楼梦》等热门影片,一晚要到两三个村去放,工作结束回家已近凌晨。特别是电影《少林寺》《武当》等武打片,每个村轮流连夜放映,有些年轻人追随放映队反复观看。 我在农村电影队时,与干部群众关系非常和谐。记得在庄门村放完电影后,晚上还要到山里头小黄坑村继续放,村书记安排女儿专门陪我进山放映,我很受感动。有时夜场放至中途遇到下大雨、停电或放映机出故障等情况,便要第二天补放,村民都积极配合,非常理解。各村村干部还招待我们吃中晚餐或夜宵,热情好客。 农村放电影有各种各样的包场,村民办喜事会包场放电影热闹一番;农户猪牛羊丢了被他人找着,也会包场电影表示感谢;有人乱砍乱伐破坏山林被抓,会罚包场放电影。我们放映队早期用手拉车拉到各村,后来改为自行车,再后来各村干部会派村民接送电影机设备,电影屏幕也由各村架设。 1980年12月新建古市电影院,结束了在古市戏院播放电影的历史。1986年,我调入古市电影院工作。记得当时电影票价格为三至五分人民币,放映高峰期,电影院整天放映,包括晚上有三四场,有些是单位包场,学校包场较多。记得有一次放映主旋律电影《大决战》,学校组织包场需要到西屏电影院跑片,当时西屏电影院晚上6:00开始放映,古市晚上7:00开始放本片,相隔一个小时。我负责到西屏电影院取片,雇佣了一辆三轮车,途经马桥地段翻车了,我被摔得骨折住院,后来再派其他同志去跑片,继续完成电影放映任务。 八十年代末期及九十年代,随着电视、录像等普及,电影院的上座率逐步下滑,电影市场越来越不景气了。 作者:讲述:黄水娇,1950年生,曾任古市广播站播音员;叶庆莲,1957年生,古市镇城头街人,曾任古市电影放映队队员 整理:王献德,曾任中共松阳县委副科级组织员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6月6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