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铜镬烤、舞龙灯与迎太保 铜镬烤 古市百姓人家平时粗茶淡饭过日子,省吃俭用“做人家”,但节俭中不失古朴,最有人间烟火气的就是“铜镬烤”。 铜镬烤类似现在的火锅,只不过火锅用电,铜镬烤则用炭火。炭火装在“小风撑”(土窑烧制的小风炉)里,小铁锅放在“小风撑”上,锅里有萝卜、油冬菜、豆腐等普通菜。吃铜镬烤简单省事,洗净的青菜在柴灶上略做翻炒即可出锅,加盐加水上“小风撑”的锅煮。无论是水豆腐,还是油煎的盐水豆腐,或是油炸的泡豆腐,都是直接放入铜镬烤,水开菜熟即可食用。吃铜镬烤还有一个妙处,就是能营造浓浓的家庭生活氛围。吃饭时全家围坐一起,其乐融融。尤其天气寒冷的冬天,吃铜镬烤不仅和谐融洽,而且热热乎乎的,大人孩子都开心。 铜镬烤还是招待客人的主要形式。过去,旧市农历四九行日,家里免不了有客人。客人来了,铜镬烤的形式相同,但菜的内容要丰富一些。铜镬烤四周摆上几个小冷盘,再用锡壶烫上老酒,就可以热情待客了。 虽然铜镬烤一年吃到头,花样也没有多大变化,但冬天的铜镬烤是最好吃的。“厨头笃笃笃,冬笋泡腐肉”,没有泡腐用豆腐,没有冬笋也有肉。这不仅是冬天油冬菜经寒霜特别甘甜鲜美,而且有冬笋、泡豆腐,过年前后肉也比平常多。我小时候觉得,有肉、冬笋、泡豆腐的铜镬烤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铜镬烤也有被冷落的时候,春节期间,铜镬烤会被其他丰盛菜肴所取代。鸡鸭鱼肉、海蜇头带鱼等满满一大桌,这些菜主要是用来待客的,主人只是尝个鲜而已,小孩子再想吃,也只能分到一小块。一般人家过年时,糖糕、米粿、山粉丸是可以吃爽的。酒后还要吃碗饭,用来养胃、养肝,所谓“饭盖酒被”。年一过,鸡鸭鱼肉消失,铜镬烤又回到主角位置。 舞龙灯 古市过年十分热闹,传统文化活动好戏连台。走亲访友意犹未尽,正月半的元宵节又悄悄来临。旧市街“六年头”(指城头、三角坛、水弄头、观门口、鲤鱼头、大井头六个区域的理事)召集各路龙灯、桂花亭、武灯儿(文武彩灯)等,百花齐放,各显神通,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最热闹的年份,街路和乡村有几十支队伍在旧市街亮相。 正月初八,一般是龙出洞的日子。舞龙灯首先在附近乡村开始,到正月十五、十六,各路龙灯回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两天,旧市街上店铺,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纷纷迎接“龙帖”到来。收龙帖意味着要花钱,但店家们自觉自愿,没有人强行摊派,反而以为不接龙帖没面子。 夜幕降临,所有龙灯、彩灯点亮,街面上顿时龙腾狮舞、全城欢腾。龙灯、彩灯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号角动地、群情激昂。桂花亭也不甘示弱,亭内端坐一位少女,打扮得仙女似的,唱着好听的四季歌:“正月里来采的什么花,采的是水仙花……”桂花亭是松阳古老的民间艺术,曲调是松阳特有的,还有锣鼓和二胡笛子伴奏,风土乡情十足,引得众人纷纷叫好,尤其男女青年争相观看。武灯儿也很有特色,主角是几对年轻美貌男女,武术功夫非常了得。在节奏分明的锣鼓伴奏声下,他们腾挪跳跃身影,让人热血沸腾。 在古市做生意的温州人也不少,有些温州人在此居住。每年外地的温州龙、太平龙都会来旧市街。外地龙与本地龙,除了扮相不同,舞技舞姿也各有千秋。相比较而言,外地龙扮相更加鲜艳,舞起来也更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盘龙那一幕,可谓流光溢彩,非同一般,引得众人齐声喝彩、拍手叫好。 那两天,全城百姓出门游赏观灯看戏,许多外乡的亲朋好友也赶来凑热闹。此时,大人背小孩,小孩提花灯,旧市街上人头攒动,沉浸在狂欢中。直到午夜过后,还能听到远处鞭炮声、号角声、锣鼓声…… 我家巷弄内的半大小孩也扎了两条小龙,只有龙头、龙身、龙尾三节,我也参与其中。邻居少夏叔家里较富裕,他很疼爱他的儿子,为了儿子舞龙开心,他特地买了一副锣鼓。连续多年,我们这支孩子舞龙队走村串街很活跃。我们出发时,一手提着红灯笼,一手拎着篾菜篮儿,先去乡下温州寮外婆家一带村庄各家各户分“龙帖”。龙帖上写有“今夜龙灯到,恭喜好运来”,给人喜庆的感觉。我们舞龙队成员虽然都是小孩,但个个打扮得精神。小伙伴提前吃好晚饭,急匆匆地集中,背起龙灯,一路敲锣打鼓,由分龙贴的人领着去舞龙灯。龙进门后,在大厅里转三周,然后龙头向主人三点头,以示祝福。这时,主人就会递上一个红包。温州寮的人最客气,都说是外甥家里来的龙灯,红包一定要厚一些,还会加送年糕。我们辛苦舞了一晚,满载而归。路上开心地哼着小调,半夜到家还兴奋地睡不着觉。 迎太保 八岁那年元宵节,爸妈跟我说,再过几日要扮台阁参加迎太保庙会。年少的我也不知道扮台阁是怎么回事,只是兴高采烈地等待着美好时刻的到来。 那一天终于到了。天还没亮,妈妈就把我从梦中唤醒,我吃好早饭,爸妈就开始给我打扮。头发梳理扎成“小放牛”,戴上小毡帽,外加小金箍;脸上抹粉,白里透红;身上的小白褂,袖口加花边,黑色布条编纽扣,腰上系一条黑色腰带;红色的长裤,小腿绑腿,脚上穿一双黑白相间的布鞋。如此打扮,英俊潇洒,活像打虎英雄武松。 打扮完毕,爸妈就带我去了三清殿坛。只见这里已是人群涌动,他们是等候出发迎接太保的乐队、旗手、轿夫等。大人们把我小心地扶进台阁里。所谓台阁,实际上是两米见方的一个花轿,四周插满各色花灯。台阁中央有个“T”字形简易木凳,大人们用红布条把我紧紧地绑在小木凳上,以防我被甩下来。我打眼一看,一行台阁,共有四副,打扮不一。各台阁准备停当,迎接城隍老爷到来。据说城隍老爷是太保老爷的娘舅,要等城隍老爷从城头郊外城隍殿过来,与太保老爷一起迎接。 时辰一到,身穿长袍马褂的首领宣布开始,迎接队伍分成左右两列,隆重前行迎接太保。这一刻,三眼铳齐发,大号吹响,震耳欲聋。队伍前列左右各有一面大锣,由两人抬着鸣锣开道。紧接着两只双人抬着的大鼓,一人边走边敲,发出气势磅礴的声响。接着左右各一盏牌灯,一盏“肃静”,一盏“回避”。牌灯之后,跟着的是五彩缤纷的各式花灯,队伍长达百米,浩浩荡荡。 等接到用八抬大轿抬来的城隍老爷后,首领指挥城隍老爷、太保老爷、四抬大轿的台阁,还有扮演“犯人”的演员,加入迎接队伍后面,跟随大队伍游行。沿街观看迎太保庙会的观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迎太保的队伍严格按规划好的路线游行,绕城游遍“六年头”区域,最后回到三清殿坛收官散场,整个活动时间持续大半天。 一路上,我坐在高高的台阁里,从最初的兴奋紧张,到无聊焦急,身体僵硬难当,但又不敢吭声。当活动结束,大人们把我从台阁抱下来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扎进爸妈怀里,放声大哭。 作者:周日信,1942年生,古市镇牛行弄人,曾任松阳县水利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6月27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