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卯山茶 父亲是一个嗜茶如命的“茶痴”,早起一杯浓茶,中午一碗粗茶,晚来一盏清茶,几十年如一日,习惯不曾改变。他喝茶挑剔,尽管在江西工作十多年,却一直不喜欢江西茶,也喝不惯我寄给他的“西湖龙井”,只认准松阳的“卯山茶”。为解其由,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一个春天开始了卯山问茶之行。 一 卯山是浙西南一带的道教名山。《卯山叶氏族谱》记载,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南朝道教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曾云游至卯山炼丹。南朝道士叶乾昱在此筑观修炼,历经了叶道兴、叶有道、叶慧明四代。进入唐朝,道教得到了空前发展。道教宗师叶法善在卯山修炼期间带领弟子种茶、采茶、制茶,培育出了优良的茶叶品种——卯山茶。史料记载,卯山茶状如竹叶,颜色深绿,茶水色清,味道醇厚,香气浓郁。在叶法善的影响下,茶叶从道观走向民间,卯山成为松阳茶文化的祖庭。 到了卯山,接待我的是一个中年道长,青衣布鞋,闲聊中得知他的俗名叫叶罗生,系叶法善第五十三世孙,年轻时在龙虎山修炼多年,后回天师殿担任主持。 得知我的来意,叶道长将一只蓝花碗端到我的面前,碗里铺着一层茶干。提起茶壶,热气腾腾的沸水洒进碗里,茶干在沸水中翻滚、旋转、开放、舒展,最后伸展出了嫩绿的芽儿来,一会儿工夫香气丝丝飘逸而出,春潮涨满碗口,闻一闻香味便舌尖生津。我恭敬地端起茶碗,细细地啜了一口,苦涩,性烈,携着草木的狂野,带着锋利的棱角,我疑惑地看着这碗茶,不由地皱了皱眉头。 道长应该是读懂了我的心思,他解释道:“这茶从不洒药也不施肥,茶性刚烈,是实实在在的卯山茶。你如果喝不惯,可以将第一道茶水倒去,第二道一定回味无穷。”依照道长所说,再斟了一碗,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味,茶汤在嘴唇上咂着,果然味道刚柔相济,苦中藏甘,隐约带着一股豪气。冲过几道,卯山茶依旧浓酽,芳香如初。 好客的道长为了让我了解卯山茶的品质,提起热水瓶又给我冲了一碗松阳声名鹊起的银猴茶,汤汁青绿晶莹,茶叶在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味道甘美,但觉得不够烈性,不够韧性。如果说银猴茶是一个懵懂初开的少女,那么卯山茶更像丰韵成熟的少妇;如果说银猴茶是一个谦谦君子,那么卯山茶则是仗剑侠客。我喝着茶水,聊着茶事,想着《新街叶氏宗谱》卷一中记载卯山茶的样子:雀舌仙茶蹋地而生,并无木本,逢春开采,若有若无,不能多得,土人采时,若一喧哗,便无所见……啜雀茗,其叶绿、其舌红、清芬沁心…… 二 叶法善被誉为“道中宗师、人中神仙、医中华佗、茶中圣手”。唐高宗欲求长生之术邀叶法善入宫,他婉言谢绝,经过高宗一再挽留,入宫禁中主持斋场。玄宗时担任皇家道观景龙观主持,与皇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因其高寿,他的饮食习惯受到了皇室的效仿和推崇。据说,卯山茶就是那个时候进入皇宫。叶道长说,卯山茶成为贡品后,茶种在松阳广为种植。 叶法善因其显赫的功名、品德和道行对松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松阳很多事物都与叶法善有关,如宗教、习俗、农事、医药、养生、茶叶、道教音乐等,特别是对松阳茶的再造之功而被尊为松阳的“茶神”。直到今天,一些产茶村还保留有敬“茶神”的习俗,保佑茶叶获得丰收。有些道观专门设有“茶堂”,有侍茶的“茶班”。“茶班”中的道士分工明确,有“茶头道人”和“施茶道人”,甚至还有一支道家乐队,在宾客品茶的时候演奏道教乐曲助兴。烹茶洗砚,品茶论道,以茶悟道,道音绕梁,普通的品茶变成了由俗入道的神圣仪式。 在天师殿一侧的厨房,我目睹了一次传统的炒茶过程。一个系着围裙的老婆婆,左手从箩筐中抓起一把晾干的茶青,均匀地撒在一口烧热的大铁锅中,右手伸进锅中均匀地搅拌,茶叶有节奏地翻滚着,整套动作非常娴熟。然后左手捏着麦秆扇,对着铁锅快速地扇着,白烟从铁锅中呼呼地卷起,逐渐模糊了她的脸庞。老公公弯着腰坐在灶台前不断地往里添柴,火光映照在他古彤色的脸上,舔乱了满脸的皱纹。烟雾弥漫开来,整个厨房热气腾腾,像一只刚刚揭开盖子的蒸笼,茶叶的清香带着水气扑面而来。 炒好一锅茶,老婆婆直起身来,卷起围裙捋了一把汗津津的脸,脸颊通红地冲着我笑。经过交谈,才知道他们是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妻,来自卯山后村,每年开春时节便过来帮忙叶道长炒茶,以备道观招待之用。 叶道长说:“卯山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制作方法,经过采摘、挑拣、晾晒、杀青、揉捻、烘干、焙制等多道繁琐的工序,才能制作出上等的好茶。松阳人种茶、制茶技艺大多是从叶法善开始。” 众所周知,唐代采用蒸青茶的制茶技术,将蒸好的青茶晒干后压成茶砖存放。喝茶与今天有些不一样,将茶砖敲碎后抓入茶壶中煮沸,再洒入茶盏中饮用。明代才有了炒青茶的制茶技术,普及了茶干冲泡喝茶的模式。我想叶道长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小农经济的古代,百姓讲究农作效率,没有那么多的闲情雅致品茶,他们需要省时省力的喝茶方式。制作茶砖的工艺相对复杂,而且费工费时,茶干更加保存了茶叶的原汁原味和自然香气,泡出来的茶水亮泽、清新,更好地保存了茶叶美观的外形,味道更加可口。 或许是叶法善的影响,茶叶种植在松阳普及并发展。《处州府志·松阳县志》记载:“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松阳贡茶芽三斤’;茶课等钞九千一十八锭,一贯六百一十文,铜钱九万一百八十一文。”这组数据至少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松阳茶在明朝也曾是贡茶;二是茶税数额巨大,是房地赁、窑冶、铅坑课税的几倍到几百倍。为了加强税收管理,防止茶农偷税漏税,明代浙江布政司将分司设置在了古市,这与当时松阳茶发展不无关系。 千年之后,松阳茶名号越来越响,卯山茶却显得有些落寞,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少。叶道长说:“今天闻名四方的松阳香茶,追根溯源就是卯山茶。” 三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松阳百姓身处山水之间,喝茶不必附庸风雅,完全生活化和随性化。老一辈松阳人有“可以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绝大多数松阳人都如我父亲一般喝茶,他们将喝茶说成吃茶,将茶归类到了粮食的范畴。松阳人将喝茶列入养生的主要手段,春秋一盏温茶滋补,夏天一碗凉茶清肺,冬天一杯热茶养胃。松阳人性情温顺,勤恳简朴,吃苦耐劳,这些性格的养成与长期饮茶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越人的血性锋芒在茶叶的浸润下消失得无影无踪。饮茶风气由唐至今,松阳人养成了一千多年的茶癖。 叶法善乐善好施影响了松阳人,热心公益事业也成了松阳茶文化的特色。相传,叶法善为了驱除蔓延在松阳的瘟疫,在道观门口和一些路口摆放着一口陶缸,泡一缸精心配制的中草药,供给百姓饮用。从此之后,在松阳的每处驿站、凉亭、村口、寺庙、道观,即使再偏远再破败的小庙门口,按照规矩少不了一只木桶,或者是一口陶缸,里面装满了酽酽的浓茶或者淡淡的清茶。风尘仆仆的路人揭开木盖,用竹筒舀着饮用,守着茶缸休息片刻,卸去燥热和疲倦后继续赶路。 叶法善的良苦用心收到了效果,松阳人接力棒一样在全县各地施茶,逐渐形成松阳施茶的传统。传说有些虚幻,茶亭的存在毕竟是事实,安宁亭、洞阳亭、甘露亭、姥桥、半山亭、碗寮下、马旺亭、鸟岭头、旺火支等数十个茶亭地名依旧保留或顽强地伫立着。凉亭修缮和施茶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捐助和民众集资,俗称“茶谷”或者“茶水粮”,即使再穷的人家也会交上自己的份子粮。 松阳虽然是茶乡,却很少有象样的茶馆。松阳人喜欢邀朋友家中喝茶,也不需要什么好茶具,就用吃饭的蓝花碗。茶水喝足了,叙旧叙够了,事情谈妥了,生意达成了,客人少不了赞一句:“多谢主人家的好茶”。而在古时候,讲究的松阳人还会清唱一小段茶谣:“多谢茶,多谢茶,多谢盛情泡好茶;一碗茶儿清又清,到你宅堂保人丁;一年四季都清吉,年月日时保平安”。唱罢,主客双方拱拱手,笑笑而去。 卯山茶一杯,话题越千年。起身辞别,在山门处,道长送给我一包茶叶,一脸真诚地说:“卯山茶用途很多,除了饮用之外,茶叶煮蛋有清肝明目的疗效,茶水可去痱子,捣碎茶叶可治疮口,泡过的茶叶晾干后塞进枕头可镇脑安神。”真不愧是卯山仙茶呀! 作者:鲁晓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丽水市作家协会主席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7月4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