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古市小学 古市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公立古市初等小学,起源于文德学堂。文德学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一至四年级两个复式班起步,为松阳最早创立的学堂之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古市民众文化的根基,几代人接受教育涵养的源泉。回眸漫长的办学路,可谓是百年圆梦、百年辉煌。 清朝末年,国人受西方文化影响,有识之士倡导“废科举、办学堂”。古市中医潘益谦等人组织进步人士多方筹集办学资金,并得到官府支持,从县学中拨转赤岸村周林氏所捐文德田113亩、年收租谷94担,还有小祇园寺田租29担,民间人士捐租54担,创办了文德学堂。堂址设在朱子祠,潘益谦任首任堂长,聘请叶祥麟等为老师,专收男生。后来在大井头黄元德家中设女生班,为贞静女子小学,教文言文。由于堂长办事认真,先生尽心教授,学生刻苦勤学,各科成绩优良。三年后,省视学视察后评价为:“处属初等小学堂,成效卓著者,当以此堂为第一。”民国后,学堂改称学校,堂长改称校长。 周林氏名林芳香(1807—1861),古市镇张家墙弄人。清道光五年(1825),出嫁赤岸村殷实之户周廷瑞为妻,38岁丈夫病逝。周林氏捐良田113亩供县童每年县试的经费,称文德田。“文德义仓”在项门弄8号,至今还在。1905年,知县叶昭敦将周林氏捐田办学事迹上报浙江省巡抚,得到“准予旌奖”的批复,嘉奖锦旗上书“乐善好施”四字,事迹流传后世。为了纪念周林氏的捐田办学义举,规定每年4月15日为纪念日,这天每个学生免费发给面签,全校师生都列队前往“文德义仓”举行公祭。师生们向遗碑行三鞠躬礼,齐唱纪念歌。结束时,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包煮熟的蚕豆,我也参加过一次,记忆深刻。 民国17年(1928),县教育科要在古市开办一所公立古市初等小学,校址也选定朱子祠,文德小学男生班并入该小学,女生班由黄元德家迁至后街囮叶氏家祠,刘采苹任校长,改名女子高等小学,教白话文。 由于朱子祠不够大,1932年公立古市初等小学搬迁到小祇园,地点在樟塔头,后改名为古市小学。寺内原有一些泥塑佛像,由北大毕业生叶锐(筏铺人)等人毁掉佛龛,改建教室,开辟操场。没几年,小祇园就成了一所比较完整的校园。1937年古市小学兼收女生,女子高等小学并入古小,校址全部设在小祇园。 1938年1月,湘湖师范因日寇入侵内迁到广因寺。当年松阳许多有志青年就读湘师,他们毕业后在贯一小学和古市小学任教,人数占了教师的半数以上,都成为骨干教师,如吴金、叶书、李倬、叶永铸、张瑞英等。 1950年2月,私立贯一小学与古市小学合并改名为古市小学,首任校长吴金。低中年级在分部小祇园上课,当时放学时每天有老师护送学生回家,以免途中发生事故;高年级在本部永宁观上课。1957年,小祇园校舍与古市米厂调换,校舍范围包括和尚坌、米厂和永宁观,县政府也拨款建造教学楼房、拆建危房。从此,古市小学蒸蒸日上。 六十年代,学校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4个班增加到24个班,学生数增加到1000多人。1984年,省教委、省体委命名古市小学为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从这一年开始,体育达标工作连续12年保持省级先进单位。2000年,古市小学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长期以来,古市小学教师认真执教,教书育人,以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为己任。1995年8月25日,13岁学生王金锋为抢救溺水少年不幸牺牲,1996年8月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古市小学经过几次拓宽街道的工程之后,校园面积大大缩小了,难以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在上级党委政府关心下,规划搬迁。2009年9月10日,古市小学新校址(古市镇溪边路108号)举行奠基仪式。两年后,政府投资4600万元的新校舍完工。2011年8月,全校师生迁入占地50亩、有60个标准化和专用教室的新校园上课。由于学校领导班子与全校教师的发奋努力,2012年经上级评估验收,古市小学被评为“丽水市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和“浙江省标准化学校”。2022年获评“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的殊荣。 抚今追昔,长江后浪推前浪,代代自有新人出。百年老校先后有3万多名毕业生走出校门,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农艺师以及主任医师遍布全国各地。许多教师返乡任教。回眸学校走过的百年历程,十五次更改校名,艰难又值得自豪。 作者:何明辉:1942年生,古市镇城头街人,古市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7月18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