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浙江“戏曲活化石”——松阳高腔

浙江“戏曲活化石”——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起始于元代,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浙江“戏曲活化石”。

  古有道家之唱,隋唐时期松阳道教颇为兴盛,宋元时期传入松阳的南戏曲调与道教音乐、民间山歌民谣相互融合,催生地方戏曲,后演变为松阳高腔调。民间艺人配之以管弦器乐伴奏,将高亢激昂的本地高腔腔调与铿锵硬板的松阳方言官话语调结合起来,元末明初发展成唱腔独特、曲牌丰富的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的演技、唱腔别具一格,深受当地百姓喜爱,风靡省内外,鼎盛时有“新聚堂”“白沙岗高腔班”等18个知名专业戏班和“叶庆福”等7个木偶班,班社艺人以玉岩等地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艺人徐鸿元、李林焕等在周安、白沙岗创办松阳高腔科班,成立“新声班”和“白沙岗班”,虽几经周折,但至今尚有剧团演出。白沙岗可追溯的松阳高腔历代宗师,从出生于明万历年间的李凤相后,就有200多人,现已是第22代传人。

  松阳高腔传统剧目丰富,演出古朴原始,口口相授,曲(剧)本以手抄传承,1982年成立“松阳高腔研究所”,深入剧团征集民间“松阳高腔”剧目手抄本、演出照片等,收集整理松阳高腔文献档案。后引起国内外艺术界,特别是戏曲界人士关注。

  《松阳高腔艺术档案》2002年入选首批《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级重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现有纸质档案162卷,主要为清代以来47个民间剧目手抄本;演出及服装道具照片85张;演出音像VCD光盘55张、录像带5盒、磁带8盒。代表性剧目有《夫人戏》《耕历山》《卖水记》《拜刀记》《八仙桥》《合珠记》《后太平》等。

  松阳高腔代代相传,生生不息。2023年,《松州令》亮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甩腔高亢嘹亮、歌曲节奏动感热烈,风格既传统又时尚,打造传统文化盛宴,演绎地方戏曲与摇滚的碰撞。

  作者:黄金花 王香花 刘增金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7月25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