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明善书院:风雅传颂怡人心

明善书院:风雅传颂怡人心

  一

  眼下,修葺一新的明善书院,已然成为我县的文化地标。

  追溯其历史沿革,从古市到城东至城北,七百多年间三易其址,分别称第一、第二、第三明善书院。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从台州经处州返回福建,途经松阳,为松阳美景及崇学之风吸引,遂开启沿松阴溪畔一带的讲学之路。咸淳三年(1267年),古市望族叶再遇,捐出自己的舍宅用以开办书院,既行教育乡人弟子之实,也表纪念朱子之过化之功,取名“明善书院”,源于《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然而,时逢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中,书院在元代初期荒废。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松阳五木人萧子登,倡议复兴明善书院,同时开始招徒讲学,并亲自担任山长,边讲学边建设,接着又建造了礼殿及大门。

  明善书院深为乡人自豪,清代邑庠生刘上珍有诗为赞:

  追忆当年文教崇,先儒建业有书宫。

  考亭古迹犹存匾,讲学遗音却已空。

  富贵岂由翰墨外,圣贤都在简编中。

  倘然仰企如前日,济济英才世代雄。

  据记载,书院原址在古市镇观口埠头外的松阴溪河床里。从元末到明清,世事更迭、物是人非,“第一明善书院”归于沉寂。

  时间来到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福州举人陈朝栋任松阳知县。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办书院,并在县城城东购买詹姓房舍,作为明善书院的院舍,聘请松阳周安村人吴国玟为山长,这便是民国《松阳县志》所载的“第二明善书院”。嘉庆五年(1800年),松阳发了一场大水,山洪冲毁了书院。至此,存在了半个世纪的“第二明善书院”再次消失,后于嘉庆末期在原址上得以恢复。可惜的是,咸丰年间,经两次兵燹,明善书院难逃厄运,夷为废墟。

  再次重建,书院选址于城北。据民国《松阳县志》所载的“第三明善书院”:“在城北天妃宫侧,因旧书院于咸丰辛酉被寇焚毁,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徐葆清捐置城北叶姓房屋改建,光绪三十年改为县立毓秀高等小学校,揭去内外明善书院匾额,易今名曰县立第一小学校,遵新制也,而故址虽存,已物是人非矣。”“第三明善书院”的主体建筑一直留存到20世纪90年代初。如今,原址已不留一点痕迹。

  二

  明善书院迎来“今生”,始于两年前。

  2022年初,县政协对“第三明善书院”旧址对面的潘氏宗祠进行提升改造,以此为基础复建明善书院。一年后的4月23日,在迎来第28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明善书院”开院(揭牌)仪式于同日举行。也是在这天,明善书院迎来首讲,讲师为丽水市政协文史专员、岑庄日益书院院长卢朝升。“明善书院的复建,是县文化事业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明善讲堂,他以《明善书院的前世今生》为题,动情分享书院的点滴。

  步入书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上联是“明善思诚凝共识”,下联为“崇贤尚德筑同心”。复建后的明善书院,古朴清幽与人文底蕴交融,建筑风格清丽,简洁中又不失雅致。

  书院内共有6000多册藏书,由当地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所捐赠,所有图书免费阅读。书籍门类丰富,从文学艺术、哲学社科到地方文献、少儿专区分区域设置,共同汇成我县全民阅读的“文化粮仓”,让百姓尽享浓郁书香。

  明善书院,不只有书香。

  进门左侧,是茶文化展示区。展列柜上,各式茶叶伴手礼令人目不暇接:松阳香茶、明前龙井、松阳坞红茶等应有尽有。“松阳茶,香天下”。我县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出产茶叶,其“茶龄”和“县龄”相差无几。改革开放后,作为浙江农业大县的松阳,茶叶成为其含金量最高的一张“金名片”。与之相对的另一侧,是我县各类文创品陈列区,有的做工精巧,有的别具匠心,令人爱不释手。眼前的明善书院,像极了展示松阳文化的窗口。

  以“明善思诚·同心同德”为主题,明善书院将委员会客厅、委员工作室、协商议事室、社情民意工作室等履职平台有机结合,同时设诗书画社工作室等,突出宋韵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等特色,成为政协履职的重要阵地。目前,明善书院已累计组织开展“茶产业有机绿色种植”“青年人才引育留”“城市有机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香榧产业发展”等协商座谈会30余场,举办古城故事会、明善书院新春送“福”、迎甲辰新春三天乐、明善悦读·书香政协诗词吟诵品鉴活动等20余场。

  一边弥漫着书香与茶香,一边生出浓厚的人文气息,明善书院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探究与求知的目光。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书院还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有面向小学生的“手工线装书的装订”,有面向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悦享”,更有带领家长参与孩子成长的亲子课程。“最远”一次,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在此开展松阳文化交流活动《中国诗词大文化》交流座谈。活动预约方也各不相同,大到单位、协会、街道、社区,小到个人。

  书院开院至今,共开展活动100多场,接待群众4万多人次。

  三

  和别的书院不同,除了文化韵味,明善书院更有生活趣味:是百姓的生活空间,承载着老百姓的日常。

  这个夏天,不论何时到明善书院,眼前所见,总有围坐在一起的当地百姓,有的摇着蒲扇,有的低头耳语,有的喝着大碗茶,脸上的表情轻松自在。在书院管理员吴旭霞眼里,这一幕,已成为附近百姓的生活常态,也是书院的日常情景。

  而在开院的最初几个月,情况并非如此。

  “老百姓进后门都很小心翼翼,可能是对书院有一份敬畏之心,有的甚至不敢进来。”吴旭霞至今依然清晰记得,“他们会问,能不能坐在这里,茶能不能喝,要不要钱之类的。”每一次,她总会耐心且肯定地回答:“能坐能喝,都不要钱!”渐渐地,书院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拉近,直到不再有距离感。

  每天早上开门前,工作人员会提前烧好开水,在茶水区备好茶叶、茶杯。开门后,大家三三两两而来,他们当中,有退休干部,有环卫工,还有住在附近的百姓,他们有的来喝口水解渴,有的忙完活儿来此休憩,有的目的更简单:纳凉。“无论哪种,书院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吴旭霞说,明善书院的包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8月26日上午,家住县城的吴政妹带着儿女第一次来到明善书院。“很早之前就从朋友圈里听说这间书院,今天特地带孩子过来。”她说,这里环境好,有书桌,便于上小学的儿子写作业,而少儿专区的低幼绘本,则适合自己的小女儿。谈话间,她不时叮嘱孩子:“要爱护书本。”

  今年83岁的潘大清是明善书院的“常客”。毕业于衢州第一中学的他,是那个年代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一生求知若渴,好学不倦。“家门口有了书院,里面有这么多书,真是太幸福了。”潘大清最爱看历史类书籍,他说,这里的书,自己要一本本慢慢地看。

  在明善书院,吴旭霞深深体会到,何为“高手在民间”。有天晚上,一位衣着普通的老人走进书院,请她帮忙把灯开亮些。之后,他对着每根石柱上的楹联逐一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一整晚都在研究,那种投入的状态让我很感动。”吴旭霞回忆道。

  开院至今,明善书院全年无休,免费向公众开放,是文化空间,也是公共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品茗、阅读,开讲座,也可以休憩、纳凉,话家常。

  风雅传颂怡人心。

  明善书院,流动着文化,生动着生活。

  作者:叶梦雨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9月12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