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罗萃泰烟行

罗萃泰烟行

  罗萃泰烟行(以下简称“罗萃泰”),创办于清咸丰五年(1855),止于1955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恰好一百年整。百年之间,罗萃泰在罗鸿槐、罗锡祺、罗锵三代人苦心经营下,让松阳晒红烟畅销东南沿海各地并名扬海外,为松阳先后赢得民国4年(1915)“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农业类金质奖章与民国18年(1929)“杭州西湖博览会”优质奖,其辉煌业绩,已载入松阳史册。

  一

  我的母亲罗济弟(1919—2019)是罗锡祺唯一的女儿,她和我的父亲李伦(1920—2005)是罗萃泰的知情者。我退休后的近二十年来,不忘收集与整理罗萃泰史料。2009年6月以来,我先后采访过古市镇的表哥罗世泽(1938—2023)、七舅罗英(1931—2016)和七舅妈吴素女,还找过叶村乡叶村农民罗根土(1926年生)和他的胞弟罗根法(罗锡祺侄儿孙,其父罗水宝)等人,终于查出了被罗锡祺派往台湾传授松阳烟草种植技术的罗水宝的生卒年为(1880—1942)。同时,也研读《松阳县志》《松阳烟草志》《松阳文史资料》以及《新松阳》报有关松阳烟叶与罗萃泰的内容。这让我对罗萃泰的发展史有了更多了解。

  罗萃泰的创始人罗鸿槐(1816—1877),字可萃,祖籍福建省龙岩县,祖辈为避战乱,迁移到松阳县叶村。罗鸿槐在叶村出生,39岁(1855)时举家迁居古市,在太保庙右侧(今古市后街25号)开设罗萃泰烟行。《松阳县志》载:“罗萃泰一度生意红火,年购销烟叶量居全县之首,后中辍。”中辍的原因是罗鸿槐晚年沉疴多病,精力不济,以致歇业。据我母亲回忆,罗鸿槐先后变卖田产八亩与烟行栈房一间,得银20元,全部用来买药治病,但不久还是去世了,享年62岁。

  罗鸿槐一生曾先后四次娶妻。第三任妻子龚氏,遂昌县人,生子罗锡祺。我外公罗锡祺(1871—1949),字文才,祠堂名可茂,幼小时便很聪慧。他三岁母死,七岁父亡,12岁时邻居把他介绍给了镇上一家杂货店的老板。他在这家杂货店里干了14年的活,从打酱油做杂务开始,边干活边识字,边学记账边学打算盘,用心学做买卖,终于磨炼成才,并在帮吴弄村叶雪琴的公公打理烟叶生意时,渐渐悟到了做烟叶生意赚钱的门道。26岁自立门户,子承父业,重振罗萃泰。他44岁(1915)时勇夺“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农业类金质奖章,58岁(1929)时再夺“杭州西湖博览会”优质奖,将罗萃泰的事业推向高峰。

  我母亲记忆力很好,101岁时脑子还很清醒,她在世时常跟我们讲起外公的创业史,以至于我们都能像背书一样地背出外公的辉煌业绩。我从母亲的口中,不仅知道了外公的事迹,还知道了他的许多动人故事,我把它专门记在了笔记本上。

  二

  罗锡祺重开罗萃泰一举成功。这除了跟他的天赋和勤奋有关之外,还跟当时的形势有关。

  松阳晒红烟源自福建。在清初“三藩之乱”时,福建省安溪、永定、泉州等地一些民众,因避战乱而举家迁居到松阳县樟溪、赤寿、岗寺等地,烟草种植亦随之传入松阳。清朝中叶,松阳烟草已成为产业;四十年代,“松阳三张叶”(烟叶、茶叶、桑叶)名扬四方,烟草已成为松阳县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

  松阳种植的烟叶,以晒后颜色之不同,分为晒红烟和晒黄烟两个品类。晒红烟主要品种有“尖刀叶”“蒲扇叶”“牛舌尖”等。这些品种都是精制雪茄烟、鼻烟、咀嚼烟以及加工成烟丝(分旱烟丝和水烟丝)的上好原料。民国时期,烟叶分布在松古盆地松阴溪两岸,以古市的六都、七都、赤川(今赤寿乡一带)、仓溪(今岗寺片一带)、枫林(今十五里一带)、安溪(今新兴镇北部),西屏的梓山(今北山一带)、溪沿(今水南一带)、附郭(今项弄村一带)等地为多,此中又以樟溪乡出产的“樟溪烟”和六都出产的“六都烟”(又称“松北烟”)最为出名。

  罗萃泰恢复营业时,罗锡祺聘请了几位账房先生和采购员。在我的印象中,账房先生有古市镇的洪延生和樟溪乡上后肖村的潘霖生,他们都是生意好手。采购员有李关养、周志明、潘肇贵、潘肇根等人,皆为远近闻名的鉴烟能人。罗锡祺非常信任他们,敬重有加,让自己家人喊他们为舅舅。由此可见罗锡祺的良苦用心和罗萃泰恢复营业时的起点之高。

  恢复后的罗萃泰仍坐落在古市太保庙边。当年,这一片都曾是罗萃泰的工场栈房。我小时候到外婆家,最爱去玩的地方就是栈房。栈房很大,内有踏步木楼梯等,可以捉迷藏。当年罗萃泰烟行的栈房很热闹,栈房内有一大帮妇女们在干活,有拣烟分等级的,有坐在小竹椅或小木凳上摘“烟骨头”的,有做“烟草打包”的。所谓烟骨头,就是烟叶的茎干。摘烟骨头的妇女们,身上都围着一块拦腰布(围裙),她们成叠的烟叶码在膝盖上,双手飞快地摘着烟骨头,嘴上不停地聊着家长里短。摘下的烟骨头,顺手装入身边的竹篮里。活儿干完了,把一篮子烟骨头送到账房先生那里去过秤记录,并结算当天的工钱。后来我才知道烟骨头可以卖钱而且很抢手,连金华、兰溪那边的商人也来古市采购。它的用途主要是:插秧时在秧苗根部插入一根烟骨头,便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病虫害,能减少田里的蚂蟥数量。这个治虫的土法子,一直沿用到六十年代化学农药普及之后。

  我还喜欢看大人们的烟叶打包与烟草挑运。所谓烟叶打包,就是把烟叶打成捆,每捆60斤,以便于民工挑运。一担烟叶分两捆,每担共计120斤。俗话说得好,长路无轻担,故挑夫们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他们挑着沉重的烟叶担子,翻山越岭,一路挑到龙游、金华等地。路上饿了,就地吃挂在扁担头的“蒲包饭”(用蒲草袋裹着的梅干菜冷饭团)。挑夫每人手中都有一根“铁锥棒戳”(一种助力的工具),行进途中,“铁锥棒戳”与扁担分力挑夫的左右两个肩。“铁锥棒戳”有时会很有节奏地击打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在过山岭时,挑夫们口中发出“嗨哟、嗨哟”之声,相互鼓励。小歇或换肩时,歇人不歇担,“铁锥棒戳”支撑前头,让后头自然落地,人站原地扶担或换肩,如此循环往复,到达目的地。

  烟草运输分陆路和水路。新中国成立前,无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都很不安全,途中常有强盗袭扰,水路尤其凶险。当年瓯江流域松阴溪碧湖南山段强盗猖獗,甚至敢在码头上公开抢劫。往杭州方向的水域,其建德与桐庐交界处有“顺风日行七十里,逆风日行七里”的七里泷,它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强盗窝”。当时松阳县未设可以兑票的银行,收回的货款全是白花花沉甸甸的银元,这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风险。为了保护财产,罗萃泰不得不重金雇请习武之人沿途护送。身为一店之主的罗锡祺,他也经常会亲自带队出发,一是照料运输,二是带回货款。

  光绪三十一年(1905),34岁的罗锡祺生意已经做大,开始经营外贸,当年与日本三井洋行签订了一份晒红烟出口合同。合同期限十五年,规定罗萃泰派出种烟能手到台湾省三井洋行的基地指导种烟。罗锡祺派25岁的侄儿罗水宝前往台湾,并带上了松阳晒红烟的种子,种烟用的菜籽饼、豆饼、茶籽饼等特效肥,以及“松阳烟夹”(晒烟工具)等生产资料。不料两年之后,当三井洋行掌握了松阳晒红烟的生产技术之后,露出了奸商嘴脸,单方面毁约,恶意中止合同。罗锡祺抗议无效,愤然召回罗水宝,从此以后与日商断绝往来。

  罗水宝于1942年去世,享年62岁。但是他传授的技术在台湾留下深深的烙印,今天台湾烟农们所使用的晒红烟烟夹,仍然是罗水宝一百多年前从松阳带到台湾去的那种老样式烟夹。这种“松阳烟夹”,宽50至60厘米,长度160至170厘米,孔隙6至7厘米见方,用竹篾编织而成,它是松阳人民的创造发明。

  夹烟和晒烟,都有一套严格的科学程序。烟叶采摘后,皮脚叶可直接上夹,大叶片要先放在阴凉处,叶柄朝下,竖放地面,过五六个小时,待烟叶变软后再上夹,以免叶片破碎、叶筋折断。上夹时,先按叶片大小分类的烟叶叶面朝下整齐地铺叠在底夹上,然后覆盖上夹,再用四根篾条穿插夹紧。晒制时,烟叶背朝外,两副烟夹相互支撑,呈约30度人字形夹角,以避开阳光直射。晒两三天后,再将烟夹的支撑夹角放大至60度,以扩大曝晒面,直至叶片呈红褐色,再翻转烟夹晒另一面,直到晒成合格烟叶为止。刚晒好的烟叶,不能马上打包,要先放在室内木架上自然转色。整个晒烟过程,历时七到十天,时间长短要看天气。

  1915年2月,美国在西海岸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期长达九个半月,参观人数超过1800万,创下了当时的历史记录。罗萃泰送展的晒红烟在展会上夺得金质奖章,纯属上等烟叶与良好人际关系的机缘巧合,它跟一位在古市传教的德国传教士有关。

  《松阳县志》记载,耶稣教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德国牧师廉和清传入松阳,在西屏城北庆铺弄(今耶稣堂弄)设立教会。教会初建时属德华盟会,后与西差会合并,改称“中华基督教松阳内地会”。光绪二十一年(1895),瑞士教士傅玉昆来松阳协教,将耶稣教传至古市。清宣统二年(1910),德国传教士赵安怀来松助理传教。翌年,廉和清奉调回国,改由牧师赵安怀主持。罗锡祺乐善好施,赵安怀常去古市,都住在好客的罗锡祺家中。城头建耶稣堂时,罗锡祺捐资助建,因而他跟赵安怀结下了友谊。后来,也正是因为赵安怀的帮忙,罗萃泰晒红烟通过德国驻上海办事处顺利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

  可惜的是,当年的金质奖章在1942年8月日寇轰炸古市的大火中失踪,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的优质奖奖状也毁于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

  罗锡祺一心向善,慈善社会,可谓善果累累。他先后捐资铺设前街下桥头通往筏铺、城头通往新兴以及斋坛乡东关源等数座木板长桥或石梁大桥,造福无数百姓。他在赤岸、古市下连畈等地的乡间道路上,修建了供行人歇脚饮茶的凉亭,每年五月初一至八月初一,雇人在凉亭施茶。受雇之人可得到罗锡祺赐给的二亩良田。凡遇到灾害之年,穷苦人来罗家借稻谷或借米,只要报得上村落及姓名,罗锡祺从不推脱,甚至不要借条,由他们凭良心取还,即便还不上,他也不予追究。

  罗锡祺最令人敬佩的善举是在城头开设了一间“白棺材”店,只做不卖,全都施舍给死后无钱入土埋葬的赤贫者。为了保证原材料供应,他买下了新处乡外石塘村的一座长满粗大杉树的山林,雇来两个木匠专门制作白棺材(不上油漆的棺材),随用随取,长年不断。《丽水市志》《松阳县志》记载,罗锡祺施棺给予赤贫者近千具。这千具棺木舍予何人,已无从查证,因为大量棺木就是用于收无名尸的。但是,1935年罗锡祺安葬六位红军无名战士是有口皆碑、记录在册的。当年,红军粟裕部队攻打古市,与国民党税征团发生激战。红军离开后,罗锡祺雇城头叶关火的父亲和项门弄张佩林的父亲,将在古市牺牲的六名红军战士遗体,一人一棺一墓,安葬在黄枝连山上,让他们安息。

  罗锡祺共育七子一女,但要说最能干的,当属三子罗锵,他最终成为罗萃泰的第三代传人。

  三

  罗锵(1907—1967),又名罗继康,字韵生,祠堂名应昌。他的学历不高,仅小学毕业,他从小跟随父亲学做生意,勤学苦练,渐成大器。民国31年(1942),罗锡祺将罗萃泰交由35岁的罗锵经营,自己退居幕后。罗锵为了区别由祖父罗鸿槐创立、父亲罗锡祺重振的罗萃泰,也为了能激励自己不断奋斗,将烟行改名为罗萃泰生记烟行。此事《松阳县志》有载,只是记录的罗萃泰交接年份有误,不是民国26年,而是民国31年。

  罗锵很有经营头脑,他除了继续经营松阳晒红烟业务之外,还先后在横街开设了布店,在柿树弄开设了染坊,在后街开设了邮电代办所。罗锵开的布店叫“泰昌布店”,染坊称“泰昌染坊”,当时这两家店都很有名,分别是古市镇最大的布店和染坊。罗锵出资开办古市邮电代办所,聘请古市名人李世林先生主持,电话亭设在后街街面的一间房子里。

  罗锵不仅继承了父亲乐善好施的品德,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糊涂。1949年3月13日,国民党松阳县县长祝更生率部起义,罗锵通过熟人暗中资助,给起义部队送去三百块银元和手电筒、毛巾、力士鞋等急需物资;1950年抗美援朝时,罗锵不仅捐献一千万元(旧币),还令正在上海财政学院读大三的儿子罗世锷(1929—2021)弃学参军,上前线去杀敌。因此,罗锵成了松阳颇具名望的开明人士,1955年被推选为古市商会会长,并当选松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1952年,公私合营后,罗萃泰生记烟行与同行一起并入古市新生土特产行。

  作者:李丹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9月19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