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南戏在松阳流传考

南戏在松阳流传考

  ——《中国松阳高腔剧目与音乐集成》读后感

  “水路即戏路”。松阳处于瓯江上游,古代既属处州,又曾属温州,东晋属“永嘉郡”。宋代为温州南戏诞生地之一,明代诞生的松阳高腔与南戏一脉相通,始终流淌着温州南戏的血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松阳高腔保存大量南戏脚本。属于宋元明初南戏遗存的剧本有:《苏秦金印记》《刘智远白兔记》《班超脱靴记》《蔡伯喈琵琶记》,简称“苏、刘、班、伯”;《白蛇记》《白鹦哥》《白兔记》,简称“三白”。此外尚有:《三元坊》《葵花记》《卖水记》《十义记》《鲤鱼记》《芦花记》《太平春》《合珠记》《判乌盆》《黑蛇记》《采桑记》《陈可卿剔目记》等。它们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保存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清乾隆以来的手抄本55卷,其中属于总纲的29卷,属于单篇的26卷。“总纲”又称“总讲”,戏曲术语,指载有全部角色唱词与科白的脚本。“单篇”又称“单头”或“单片”,是指某一角色的唱词和科白的抄录本,供演员使用。这些抄本均用毛边纸、连细纸或松阳土纸自右至左墨笔抄写,用棉纸筋或棉线装订。念白多当地方言或代作俗字。所用曲牌计有110个,唱词句末和句中则用红笔标注“曲龙”等唱腔符号。例如:《琵琶记》,总纲,抄本长23.2厘米,宽12.6厘米,白连细纸和毛边纸混用,土法线装,部分页面有损,保留关目有逼试、大别、小别、训女、行路、考试、梳妆、赴宴、饥荒、托媒、议婚、回复、愁配、辞朝、赈济、抢粮、成亲、吃粥、挨糠、赏荷、诘问等21出,凡154页。另附清光绪年间松阳高腔“兴盛班”演出剧目单一份,其中正目30个,折子与小戏76个,凡12页。《白兔记》,总纲,抄本长28厘米,宽16厘米,白毛边纸,土法线装,字迹工整,关目有归家、说媒、画堂、回家、玩花、逼写、相和、抢棍、瓜精、出番、投军、成亲、挨磨、接子、汲水、接旨、回家、太白仙、出猎见面、回府见父、磨房、团圆等22出,凡188页。《芦花记》,总纲,破损较严重。现存教书、描容、路逢、书房、回家、焚告、锄麦、吊打、出番、发兵、汲水、织麻、报信等13出,凡40页。《十义记》,总纲,清乾隆年间抄。据遂昌项氏宗祠戏台“乾隆甲子仲春新聚堂到此一叙”的演出剧目中有《十义记》可知,此剧至迟于清乾隆九年(1744)已由新聚堂班演出,现尚能演出其中《阳桥分别》等折子。1984年由松阳师范学校教师郑闰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收藏。

  二、松阳高腔音乐保存着南戏固有的里巷歌谣如“白沙岗土调”,及南戏”鹘伶声嗽”般的唱腔如”帮腔”“衬腔”“甩腔”“夹滚”等等,不一而足。松阳高腔的音乐是多源的,除本地土腔、方言等因素之外,还与流入当地的南戏多种声腔密切相关,包括“温州腔”“弋阳腔”及福建的“四平腔”等,是它们互相吸收、融化的产物。初期具有一人启齿、众人帮腔、不被管弦、锣鼓助节等高腔音乐共性,后受昆曲、徽戏、乱弹影响加入管弦乐队,唯保留锣鼓及帮腔,使清唱与伴奏、帮腔交替出现,成为一种借管弦托腔、句尾由后场帮唱的高腔音乐,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一是曲调山歌化,松阳高腔既然是在以“白沙冈土调”之类的村坊小曲为基础上迎合南戏诸腔而形成,则必然带有浓郁的山歌风味,与当地流行的对口山歌、采茶调等民间歌曲很接近。首先是曲牌吸收当地山歌音调,唱曲如《卖水记》【月儿高】“我爹呐爹呃咦,奸人生恶意”与民歌【摇篮曲】“嗯嗯,宝宝末真听讲嗯嗯”即很相似。伴奏曲如【一枝花】【满堂红】等也都来自民歌。其他曲牌如【桂枝香】【风入松】【步步娇】【江头金桂】【解三酲】【山坡羊】等,虽然是传统的,大多属羽调式与商调式的,也有角调式与徴调式的,但音律、句式却不一样,曲调结构很接近上、下句式的山歌体。其次是演唱所用的“甩腔”“衬腔”与当地的山歌对唱相似,当出自同源。“甩腔”是指用高八度假嗓甩“依、呀、啊、哈、哎、嗯、呃”等衬字花腔的一种演唱方法。也是松阳高腔发展了“滚唱”的表现手法造成曲调多花腔、句尾多甩腔的结果。二是帮腔多样化。凡高腔均有帮腔,而松阳高腔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与甩腔同时使用,即前台演员用高八度甩腔,后台帮腔者则用真声应和,二者并行,收到绝好的和声效果。帮腔形式,按刘建超《松阳高腔》一书归纳,可分为“散唱中帮腔”“非散唱中帮腔”“帮腔中加入打击乐”“全乐段帮腔”四种。需要补充的是,松阳高腔自从加笛子、二胡等管弦伴奏且有过门及吹打曲牌之后,板式逐渐丰富,其中小锣的打法与其他高腔有别,除过门需夹击外,不少曲牌的末句行腔也要掺配,且多打在腰板上,此为其他高腔所罕见。其中种种未解之谜,只有把它们与南戏挂钩,把南戏当作一把钥匙,才能获得满意的破解。

  三、表演继承南戏的衣钵。松阳高腔因受南戏影响,至今尚保存不少古老的表演艺术,为其他剧种所罕见。试举以下三项:一是“三档十行”的角色制。即正生、正旦、净、丑为第一档;小生、占(贴)、外、夫(老旦)为第二档;小角(下手)、末为第三档,合计十个行档。其中正生、正旦为主要角色,“末”虽列为第三档,在演出中却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除本工外,他往往要临时演戏中缺档的角色,因此要求戏路宽,演技全面。其中一、二两档的八个角色,称“八把交椅”,第三档称“下档”。由于一专多能,这十个行档可包揽所有的行档,故艺人说:“八把交椅加下档,什么戏都能做。”这就势必出现“反串”现象,如《白鹦哥》的皇帝由占(花旦)反串;《太平春》的皇帝由正旦反串;《琵琶记》的惜春由丑角反串。二是“手诀”“罡步”的表演。早期松阳高腔的演员大多为道士出身,所演多为宗教仪式剧,为内坛法事服务,因此吸收了不少道教法事手法,最典型的就是“手诀”与“罡步”。手诀本来是师公在法事仪式中,用来请兵请将、驱魔除鬼时的与咒语配合使用的各种手势。《九龙角》中的陈靖姑正是运用这些手诀宣召天兵天将与蛇妖、猪妖搏斗并最后战胜它们的。每个手诀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捏手,有“大门诀” “双箭诀” “射箭诀” “后门诀”等。罡步有如舞步,常用的“三点罡步法”等。例如《九龙角》“排骨炼丹”一出则采用此法,用了许多虚拟动作描写,以形象来渲染舞台效果。所谓“三点罡步”,其中以一只脚为轴心不动,另一只脚向主轴脚尖前点步,然后向横跨一步,再向后点步,然后双脚并步重复三次为一组动作。为配合步法,双手拿道具龙角与令刀,按步法节奏作逆向转动,身体随罡步频频起舞。三是独创的舞台调度。松阳高腔的舞台调度为其他剧种所罕见。例如“行路”,凡表演各类人物匆匆赶路的场面,身体朝舞台三位至八位方向,边走边唱,直到唱词结束,表示舞台空间的转换。又如“剪刀梢”,即二个角色同时按正反八字形行走,成斜形插花,二个急转身,用来渲染在舞台上的激情。《合珠记》“米爛敲窗”一出即采用此法,表演久别重逢的状元夫妻在黑暗中相互错开行走,以示双方急于相见的心理状态。此外如“双龙进水”“催磨”“圆场”“拜将”“拜天”“拜地”“拜印”“拜兵”“对拜”等调度,均独具一格。

  总之,宋元南戏随瓯江传至处州松阳,至明代衍生出松阳高腔,至今犹存。2006年被批准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追宗溯源,非温州南戏莫属。

  作者: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 徐宏图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10月24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