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叶世斌和他的打锡工匠坊

叶世斌和他的打锡工匠坊

  崇山峻岭之中的浙江松阳,远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即已置县,乃为“古栝苍地(即当今浙江省丽水各县市)正式建县之肇始”,历史悠久,山高水长,虽地处浙西南偏远山区,却是被称为群山拱卫中的“金瓯玉盘”,是一方山清水秀、丰饶美丽的土地。瓯江主要的支流——松阴溪贯穿于县境中的松古盆地,得益于母亲河的润育和滋养,松古大地土深地厚,气候宜人,历朝历代百姓勤劳聪慧,精耕细作,农耕经济相对比较发达,自给自足的百姓生活也相对比较宽裕,打锡、打铁、打白铁、打墙、做木、弹棉、串蓑衣、做衣裳(松阳俗称,即缝纫)、做炮响(松阳俗称,即制作鞭炮)等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技艺也多种多样,堪称远去的农耕社会在当代眼前和盘呈现的“活化石”!

  如今,在传统农耕气息依然浓重的县城,在古老风貌依然如旧的县城老街,前店后屋的传统格局,依然氤氲着平常百姓浓重的生活气息。人民大街特别是旧称太平坊下至南门外溪滩长达一个多公里长的明清古街,古风韵味浓厚,两旁的工坊、店堂烟火气更是氤氲弥漫,各种各样的传统工匠作坊和旧时的生活用品、老式的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更让外来人和年轻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满街的松阳土话和普通话夹杂的吆喝声,嘈嘈杂杂更像是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引人入胜的更有老街两旁传统匠人在打制产品时,发出的比铿锵美妙的音乐还动听的“响铙吹”似的声响!

  铙,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声音清脆,余音绕梁。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代大诗人王维为送行好友苗奉倩赴任缙云太守(资料表明:当时的缙云即括州,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辖境同括州,因缙云山名。肃宗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复为括州),写下《送缙云苗太守》诗篇,特意向好友介绍时“辖境同括州”的缙云郡属下的松阳县的景致和特色,其中“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二句,生动体现了唐代松古大地上松阴溪沿岸繁盛热闹的景象,更是绘声绘色、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唐代松阳民间手工技艺、工艺兴旺的情景。

  朋友,当你走在充盈满耳的“响铙吹”似的声响的古镇西屏老街,在透析出古风古韵的青石板铺就的街路上漫步,当你不经意间走到县城人民大街,如今称之为明清古街著名的善应堂、旧名为市墈头背的地段,时而清脆的敲击声,像是春风阵阵吹拂青枝绿叶发出的声响,时而沉实的敲打声,又好似少时在水塘上玩“水撇尼”(尼:松阳土话中某些称呼的后缀音,以示亲昵)跳跃式溅起的水声,当然更像的是王维诗中“响铙吹”的声音,循声寻找过去,在人民大街165号就可听到,这比美妙的音乐还动听的声音是从这里的“叶记世斌工匠坊”中发出的。这里的两间店堂,琳琅满目,摆满了酒切(松阳土话,即烫酒、装酒的锡壶)、大大小小的锡瓶(放置茶叶之用)、茶道器具、蜡烛台、香炉等等各种锡品器皿和龙凤吉祥、祥龙、舞狮、鲤鱼等等各种各样精巧造型的小件锡制饰品,令人目不暇接,驻足观赏不一会,顿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惊叹起来,让人自然而然问询起打制这些美不胜收的锡制品的工匠师傅。

  朋友,松阳是我的故乡,西屏是我的故土,我以一个正宗道地的松阳西屏人的身份告诉你:这位打制锡制品发出音乐般声响的工匠师傅,就是“叶记世斌工匠坊”的坊主叶世斌!走在明清古街上,我正有幸看见、听见他正在打制锡制品,这颇有音乐感的声响,听之引人入胜,走进他的工匠坊,在他和他的家人的热情招呼下,我饶有兴致地边听边看他打制,美滋滋的感受浸润于身,使人乐而忘返!

  松阳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古县,但由于地处崇山峻岭之中,旧时的松阳,交通不便,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而勤劳智慧的松阳先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认识到,锡是仅次于白金、黄金、银的一种贵金属,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变色,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和保鲜作用。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也有了许多创造,包括锡具最初的使用和最初粗糙简陋的打制,而锡具成为锡器之后的打制技艺、工艺,真正传入松阳,并在松古大地上生根发芽,得到黎民百姓的嘉许认可,是在民国初期。众所周知,曾经过往“义乌货郎走四方,拨浪鼓声响街巷”,松阳由于农耕经济较为兴旺,农贸活动也较为活跃,成为义乌货郎、永康工匠来往吆喝谋生甚至迁居向往的一个重地。在众多来自义乌肩挑货担,行走吆喝在松阳城乡招呼生意的货郎中,有个叫楼德清(1918.5~卒年不详)的义乌打锡工匠,在松阳为百姓补锅磨剪、更是靠打锡技艺谋生。迁居松阳之后,为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打制锡制品,简陋的锡具有了提升,成了比较讲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锡器,其打制的技艺、工艺,自此传入浙西南山区的松阳,楼德清遂成为松阳打锡业公认的“一代宗师”。

  松阳先民曾在历史长河中长时期使用的锡具,类似于泥土烧制的泥壶、泥罐,先民懂得用锡制成各种器皿盛放食品,能够保鲜不变质,而简陋的锡具谈不上什么技艺,更说不上有什么工艺,随着认识的深化,锡具的用途不断推广、打造的能力、水平也不断提高,从锡具飞跃成为锡器,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成为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各种各样的锡器,在雕花、刻字与装饰等等方面,体现出极高的打制技艺和雕刻等工艺,锡器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观赏性,成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品,更是成为松阳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一大标识。

  迁居在松阳县城之后,楼德清结合松阳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在打锡业中探索出一套具有浓郁松阳地方特色的技艺和工艺。他制作的锡器坚固耐用,美观大方,深得松阳百姓的喜爱。为了更方便顾客,楼德清在当时县城的南直街(即如今的明清古街)开了“楼记锡器”店铺,他的打锡工艺在松阳的知名度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在有生之年,他将他自己摸索实践形成的绝门技艺和工艺嫡传给其子楼彩荣(1950.9~2024.1),其子传承父亲的打锡技艺和工艺,并有了发扬光大。上世纪中叶,和全国各地一样,松阳也遭遇各种各样的灾害乃至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冲击和影响,而松阳人对锡制品和锡器的喜爱和尊崇依然浓烈,锡制品的社会需求依然比较旺盛,楼彩荣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打锡业达到鼎盛。

  1979年8月,叶世斌初中毕业两个月后,楼彩荣相中叶世斌为人的诚恳,劳作的勤快和聪慧的天资,打破了独门技艺不外传的禁忌,毅然决然将叶世斌收为学徒。在楼彩荣师傅的悉心传教,精心指导下,叶世斌师从三年,技成出师,自立门户,1982年8月,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松阳复县后不久,即在松阳县城古镇西屏的老家,其父传承给他的前店后屋的两间店堂,开张了“叶记世斌工匠坊”。这是一个集居家、商铺与工坊三位一体的敞开式作坊,锡器打制特别是关键技艺,过去在业内有不成文的保密规定,而叶世斌却将打制的全过程全部开放,让顾客、游客亲眼目睹锡器的纯手工制作过程,买得放心,用得放心,也让锡器制作这一传统的“非遗”项目得到很好的宣传。

  历经40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提高,叶世斌的打锡技艺、工艺不断有新的提高,所打制的锡器精益求精,日臻完美且品类丰富多彩,将松阳的传统打锡业推上了一个更高、更新,更能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的发展阶段,得到松阳县内外的认可,叶世斌也因此成为松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制品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迄今为止,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作为松阳“非遗”项目锡制品工艺的唯一传承人,叶世斌打锡上好的技艺、精妙的工艺,受到松阳县有关部门和县内外有识之士的嘉许;所打制的锡器美仑美奂,享誉松阳县内外。更可贵的是他的真诚善良,乐于助人,他的为人品德更是古镇坊间耳熟能详。从学打制锡器技艺的少年到如今花甲之年,近半个世纪以来,为帮朋友的忙,为家乡做公益,他二话没说,舍得下小我;若有难处他不畏难,要是有艰险,他勇于挺身上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竟遭意外事故,致使他脸部严重烫伤,经紧急抢救和一段时间的治疗,所幸的是保住了性命,但令人刻骨痛惜的是,他原本英俊帅气的脸庞严重受伤,导致破相,无可挽回的巨痛和创伤,使他也使亲朋好友痛不欲生,可他对家乡依然充满挚爱、对亲朋好友和来松阳造访或旅游的客人,依然是满腔的古道热肠。

  朋友,你肯定读过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你也肯定对书中的主人公、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印象深刻,他的相貌外表与美、帅根本不搭边,但却有着一颗常人都不一定会有的真诚善良、向往美好的心灵!卡西莫多默默地向世人奉献美的心灵和善意,这,肯定更是震撼过你的内心。遭遇意外事故后的叶世斌,失去了原本英俊帅气的相貌,然而,他的真诚善良和奉献美的心灵依然如故,某种意义上说,向美向善的真诚之心更加强烈,他的打锡技艺、工艺日臻精致,所打制的锡器哪怕是小小的饰品,都愈加精美,就是最贴切、最真实的印证!一些来自上海、南京等地、对手工制作的锡器情有独钟的顾客,几经寻觅,在松阳明清古街的“叶记世斌工匠坊”,得到叶世斌亲手打制的心仪的锡器,满心欢喜,溢于言表,更是生动的证明!。

  叶世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松阳西屏人,从小受父母热衷于民间各种传统技艺的影响,更是深得师傅楼彩荣的绝门亲授,也缘于他真善美的心灵,在长期的打锡实践中,他不断摸索、提高各个流程的技艺和工艺。如在溶解与压片技艺上,将原材料锡条加热溶化,根据作品的不同要求,打压成厚薄不等的锡片;裁料、制胚、倒模与焊接,将打压好的锡片按作品所需的尺寸裁剪,用锡焊焊接成作品粗胚;雕花、刻字与装饰上,在作品粗胚上雕花、刻字,点缀作品,使得作品更加美观。打磨与抛光是锡器制成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关键性的一道工序,叶世斌以铁棒磨针的精神,不惜功夫和功力,把制成的锡器用锉子、砂纸打磨抛光,使作品与他人打制的明显不同,显得更加光滑,更有质感。

  打制锡器是一门颇有学问的工艺,制成锡器成品需要经过制锡薄、裁剪、焊接、车光、吹焊等20多道工序,打制成的锡器多用作生活日用品、传统嫁妆、仪仗道具及佛事法器等多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下,锡器既是人们实用的生活用品,而现在更多的人将它当成艺术品,它的精美和升值的潜力,又使它成为有眼光的人们收藏传承的宝物。

  制作锡器的讲究很多,每一环节都需要眼与心的相互配合。对此,在古县松阳传承传统打锡业已经大半辈子的叶世斌深有体会。在他的工匠坊上陈列的锡器,无论是实用和工艺两大类品种,相对贵重的,所有打制工序全经叶世斌亲力亲为完成,有的是在他长期的亲手教导下,也已掌握打制锡器的门道和诀窍,练就一手好手艺的爱妻占秀霞和能独立门户的其子叶盛龙的协作下完成的。

  打制一件好的锡器,叶世斌都视为创作艺术精品,往往要花上一周、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设计。在制作的过程中,最难的是焊接、敲打和雕刻。敲打是打锡工艺的“硬功夫”,要一圈一圈,一点一点地敲打,用力均匀,密密麻麻,极其紧凑,形成美丽的云纹,这样不仅美观,增强金属质感,而且增加了锡体的预应力和强度。为了增加锡件硬度,便于焊接,有的锡件在敲打中还要精心做好“卷边”“勾缝”等等细活,叶世斌都以一般工匠难有的耐力和功力,精心做好,尽可能向人们提供精美而又实用的锡器。叶世斌打制的各种各样的锡器,哪怕是小件饰品,比人家的更耐用也更精致、更美观,除了上好的手艺之外,与他人不同的是,他将打制锡器作为自己创作艺术精品,在打制锡器乃至小件饰品的过程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融入了他挚爱打锡业和对社会、对世人满满的真善美的情怀。

  锡制品工艺是古县松阳“非遗”代表性的一个重要传承项目,更是历史悠久、“含金量”贵重的文化载体,它是松阳黎民百姓勤劳智慧的体现,历代工匠为传统手工文化的延续发挥了独特的巨大的作用。作为传统文明的见证,通过它可深入研究各个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以及民风民俗的特色;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其在制作锡器上的雕花、刻字与装饰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雕刻工艺,具有相当高的工艺美术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无需讳言,成本低廉的铝制品和塑料制品正在取代成本高昂的锡制品,属纯手工制作的锡制品市场正在逐渐萎缩,其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技艺、工艺也呈渐行渐远之势。更令人焦虑的是,现在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没人心甘情愿从事这一费脑、费神而赚钱少、赚钱难的行业,打锡技艺和工艺处于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状况。

  挚爱打锡业,在打锡业中浸润了满满的真善美的情怀,而今已花甲之年的叶世斌,十分清楚面临的这一状况,为之焦虑更是为传承打锡业竭尽心思,也为传承大事付注了大量心血。如今,与他患难与共、走过几十年同甘共苦生活征途的爱妻占秀霞,贤慧能干,已然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更让他宽慰的是,爱子叶盛龙,在父亲叶世斌手把手地教导下得以嫡传,更是在父亲嫡授的传统打锡技艺和工艺中,融入了年轻一代的智慧和新时代的气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在成长为新一代的传承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虽已迈入老年的叶世斌,作为松阳“非遗”锡制品工艺唯一的传承人,他的眼界更为广阔、更为深远,他将心思更多的用于培养年轻人,真诚欢迎和接纳更多有志于传承打锡业的青年学子,为他们传承打锡技艺和工艺,弘扬人文历史悠久的松阳手工文化,为古县松阳赢得更大的美誉,伏枥的老骥——叶世斌和他的工匠坊正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徐进科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2月13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