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俭公中学创办始末 俭公中学创办于1944年7月7日,这个日子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举世闻名的七七事变纪念日。我们选定这个日子举行开学典礼,以示读书不忘救国,激励学生保卫国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此之前,浙江省湘湖师范已于1938年1月由萧山内迁广因寺设校,实施抗战救国教育。因此,本县及沦陷区各县的青年男女学生,都来古市就学。古市人民受了湘师教育的熏陶,民心大为振动。我们顾念抗战必然会取得最后胜利,湘师迟早要离开古市。为继承湘师办学的精神和学生升学便利起见,我们有了兴办私立中学的动机。此事也得到湘师金海观校长的赞许和支持,于是发起创办俭公中学。 俭公是松阳叶姓的始祖,东晋栝苍太守,致仕后居住古市卯山,子孙繁衍遍及江南各地。学校定名为俭公中学,是表示纪念祖宗,亦以此作为号召,借以广募办校基金。我们先成立筹备会,会员有叶瑞培、叶争青、叶尧光、叶成名、叶瑞源等人,继之成立校董会。校董除筹备员外,还邀请松遂两县叶姓热心教育人士,遂昌的叶启煌,松阳的叶良仙、叶竹书、叶奉璋等为校董,并请青田知名人士叶焕华老先生担任董事长。当时他在云和与吕公望先生一起办难民工厂。因事务缠绕,董事长职务由我代理。同时由叶老先生推荐,增聘永嘉叶志超为校董,继后又聘叶梦麟先生为副董事长。自1942年至1944年,各校董分别向松遂两县叶姓宗祠及个人募得田250亩,现金千余元,作为办学基金。 校址择定在古市卯山。卯山为松阳四大名山之一,唐朝越国公叶法善曾在此地修道。该山形势崎突,峰峦耸秀,松石累累,云烟飘缈,宛如仙境,屹立于长松山绵延而来的群山之前,遥看颇似金字塔。山顶上观为通天宫,山间有试剑石、白鹤洞、点易亭、炼丹池等遗迹,山腰下观有广福观、俭公祠。下观门前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向为文人学子读书避暑之所。湘师迁古市时,也曾在此办过师训班。选择此地为校址,可谓适得其所。 俭中商得湘师金校长同意,又聘请该校推广教育部主任孔祥明为校长,延聘周化南、蔡六瑜、刘为经、孔祥瑞等先生分任国文、英语、数学、理化等科教师,其他各科教师由湘师教师兼任。1944年7月1日俭中开始招生,借湘师附小设考场,录取初中一年级学生56人,7月7日在卯山校内举行开学典礼。 俭中提倡勤学俭朴作风,学生生活采取军事管理。每天起床钟响,学生迅速起床,齐集校门外操场跑步早操,教职员全体参加。早操完毕,整理内务,将被折叠正方。校农场有良田30亩,在校舍附近山麓,专供师生种菜、实习农田操作,体现教学与劳动相结合。第二学期添招春季新生50人。原有房舍不够用,在墟坛上兴建教室两间,需用木材由学生在课外时间及星期日分批搬运。又在校舍南面山岗上斩荆棘、劈岩石、开辟操场。每天由学生轮流到古市镇采买副食,拿取邮件。课余,学生还组织歌咏团,在校内外演出歌剧《白毛女》,演唱《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学校定期举行恳亲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观看学生成绩、学生生活情况。学生自治会还发起举行湘师、俭中联合运动会,进行团体操、田径赛等各项活动,博得群众称赞。 俭中曾因办学基金、图书仪器设备等不合标准,上报立案未准受波折。学生相继退学,第一届学生退学的竟达20人之多。但我们并不泄气,校董会继续向叶姓宗祠及个人劝募。我和叶争青、叶成名到遂昌、西屏、玉岩等地劝募,还赴青田约同董事长叶焕华之弟叶焕坡先生到青田各乡劝募现金,并到永嘉劝募,结果募得田累计350亩,现金也增加数千元。叶梦麟副董事长从南京寄赠书籍五百余本,学校添置了图书仪器,终于具备了立案条件。 俭中领导在五年之内几度更换。1946年,孔校长辞职回江苏青浦,由张景星继任,任职一年。1947年由董事长叶焕华兼任校长。是年暑假,董事长回青田后病故,校董会公推我继任校长。历届教师亦相随变动。为符合规定必须聘请半数以上大专毕业生,或鉴定合格教师,其间前后聘请的教师有:语文教师郑松元、叶绍梓、叶仁达、叶争青、黄显声,英语教师张屏、涂斐然、叶芇、应如琴,理化教师王善福、廖维智、林元、刘为纯,数学教师叶本、张中流、秦增煌、洪燮、占芳仙、吴澄、尹堂、叶长达、尹金钗、叶泰康,体育教师周培民、叶长宝、潘凤鸣、姚典,史地教师叶华善,叶万源,音乐教师蔡呤兰、王炳、叶益平、许霁青等。 1947年春,学校立案后,校誉大增,全校师生欢欣鼓舞,额手相庆。6月19日,第一届学生32人毕业,学校举行毕业典礼。学生自治会举行欢送游艺晚会,毕业班学生制备绣着“长相见”三字的紫色大幅布幕赠给学校,缮印《首届毕业同学录》以作纪念。这年暑期,教育厅指示本校添办高中一班,招收高一学生40名。至此本校学生有高中一班,初中六班,学生总数192人。 1948年秋,学校接到上海不知名者邮寄《联共党史》《新民主主义论》(油印本)等书十本和传单一卷,我和校内个别教师秘密传阅。但消息却被松阳县特务觉察,县府秘书肖俊邦来校侦查,不得要领,扫兴而去。我们暗中喜悦,读了革命书籍,均感松阳解放新生在望。 1949年5月上旬,人民解放军追击国民党军经古市前进,本校师生奔出校门,站在山背石阶上,俯瞰国民党军弃甲曳兵狼狈逃窜的窘状,大家拍手称快。隔了一些时日,我们在早会上唱着新学会的革命歌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人民政府爱人民呀,哟……呵呵咿嗨!”歌声嘹亮,欢乐异常。留驻古市的解放军三十二团段团长莅校参观,并对学生讲话,勉励大家勤奋学习,准备做革命建设的接班人。 1949年下学期是俭中经受考验的关键时期。校董会收不起田租,学生交学费、学米也有困难,单靠校办农场自种自收的稻谷,已不够供应教职工的膳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究竟办下去,还是关门呢?我认为像我们这样的私立中学,田租是学校基金的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必然要遇到困难,但是我们决不气馁,必须坚持艰苦办学,克服困难,将来必能得到人民政府的支持。我拟了一个维持学校的计划,召开校务会,向全体职工说明学校的困难,提出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一、停办高中,减少开支。二、教职工待遇只供膳食,不发工资。三、取消学米制,实施半工半读制。在会上,征求大家的意见,经一阵谈论之后,好多人赞同我的主张,也有人表示不愿继续任教。 第二天,古市区委马梦生同志和项素菁指导员来校。他们知道俭中当前的困难,马区委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是否把学校办下去,我将维持学校的计划说了一番,他表示很赞赏我的主张,并介绍区文教助理叶汝年协助我工作,他又决定给学校承包公粮砻谷,以补充学校经费。同时我们还商定把校址迁到古市正念寺。 关于迁校址问题,我有一段心事,且作简略叙述:俭中在卯山建校的意图与理想是这样的,俭中为叶姓所创办,所有田产和现金都是向叶姓募集,对叶姓学生有减免费优待办法。但要使非叶姓的所有俭中学生都能得到减免费的优待,其具体办法就是实行“勤工俭学”。我们已在学校前后左右山麓栽种松苗二万多株,并栽种了桃、李、梅树各三百多株。制定规划还要扩种柑、桔、柚、茶、桑等经济作物,数年之后,就可逐步实行全体学生免费入学。学校基金务必扩大募捐地域,将向江南各省俭公的后裔劝募。然后在卯山大兴土木,将可建起图书馆、科学馆、工艺馆、农艺馆和可容千多人的大礼堂等现代式的校舍矗立山间。但是,在旧社会这不过是一种幻想,是不能实现的空中楼阁。 俭中新校址正念寺位于古市镇上方村附近,丽龙公路之旁,面向松阴溪,寺院内茂林修竹,绿荫蔽日,莺鹊时鸣,环境清幽,交通便利,作为俭中校址,胜过卯山。 俭中迁校后留任的教职工,有教师吴定策、叶挺、曾学文、王炳、叶芇、姚典,职员周佐武、叶岳荣,工友陈根福、吴关振。以后随着班级的增加,陆续增聘教师陈子玫、王文、潘宗禄、潘肇序、丁菊弟,农场工友王起发。1950年春季开学,实到学生总数72人。我们实施半工半读制,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开学后第一件工作是改造新校舍的环境。正念寺是一个古老的寺宇,中央是观音堂,两边是十八罗汉,大门内是弥勒佛。师生们同心协力,投入整理校舍的艰巨工程,将寺内所有泥塑大小佛像毁掉,坪地填基筑台改为礼堂,礼堂两廊拆隔两个教室。搬了卯山的校具之后,又将那里新建不久的教室拆下搬到新校址,添建了两个教室。另在校门外田里开辟一个操场。 整理校舍初具规模,接着就是一面教学,一面劳动。进步学生成立共青团,在学习、劳动中起带头模范作用。我们在粮管所承包公粮砻谷,师生们分批轮流到四个水碓,夜以继日地砻谷。一部分学生到卯山采集“无名义”(是一种草药,又可做工业油料用)抵作交缴学杂费。办公杂费依靠学杂费收入,实不敷应用。教职工生活艰苦,只供给伙食,无工资。师生自种蔬菜,连黄瓜皮也当早餐的菜。晚上备课改作业点菜油灯,照明用火篾灯,“无名义”研起代墨油,如此一直坚持了一个学期。到了下学期开学时候,接到省文教厅发给补助费和配发一批图书仪器,师生们犹如久旱受甘霖,不胜雀跃欢腾。 1950年秋季有毕业生一班。嗣后春、秋两季都招生,1952年我奉命调衢州师范任教,由谢体芳接任校长。10月俭中由私立改为公立松阳县第二中学,全校共有十个班级,学生总数140余人。1953年1月,校长谢体芳调衢师工作。 俭中自1944年7月至1952年改为公立止,共有九年的历史。俭中学生并不限于叶姓,多数实非叶姓,松、遂、宣三县都有学生前来就学。历届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有四百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有学生叶秀、谷良、黄德然、赖信、吴朝儒、陈垠、张金宝、占佩珠等相继参军,在部队工作的还有叶钗、陈火美、毛淑梅等人。也有一批学生考进大学、中专、师范,有的成为工程师、农艺师,有的从事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的工作。还有不少担任了领导工作,如现任浙江省商业厅长的周张燮就是俭公中学第一届毕业生。 俭中创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经多方努力,艰苦创业,但学校基础微薄虚弱,学生人数较少,校舍设备简陋。感到高兴的是,今天的松阳二中已是高楼幢幢,成为千人规模的学校。 (本文写于1985年) 作者:叶芳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2月20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