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松阳茶机:技术突破与市场布局的共轭之道 在我县,15.32万亩生态茶园绵延如画,背后是一条年产值逾百亿元的产业链支撑。 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只是故事源起的部分。从产业视角切入,它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变革,技术与市场在这片土地上交织成独特的风景。 茶叶机械行业的崛起,是这场变革最生动的注脚。从蹒跚起步到如今的领军地位,松阳的茶机企业经过近20年风雨历练,以精密工艺和先进设备不断推动茶叶生产的迭代。 然而,技术升级并非孤立的存在,市场布局同样至关重要。 为了将创新成果推向全国,松阳的茶机企业主动出击,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的经销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持续优化销售网络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在各地市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在此进程中,技术与市场实现了深度共振。凭着双轮驱动的力量,松阳茶机企业稳步攀向“塔尖”,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力量。 发现新赛道 从萎凋机的细节调控,到全自动智能炒茶机的精准火候,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茶叶从绿芽到香茗的转化方式,缩短了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秒钟。 然而在16年前,这些现代化设备在茶农与茶商的眼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存在——茶叶加工依赖传统手工艺,手工经验和感官判断仍是当时茶叶加工的主流。 “过去,茶农白天采茶,傍晚摊青晾晒,夜里争分夺秒炒茶,第二天凌晨还得赶到市场卖茶。高强度的劳作下,利润却很微薄。”2009年,从事汽修行业的魏碧华在探亲时发现,传统制茶工艺低效又费力,虽然市场上已经出现半自动扁茶炒制机,但机型陈旧、效率不高,于是他萌生了研发全自动智能扁茶炒制机的念头。 怀揣着改变茶农命运的梦想,魏碧华投身书海,埋头钻研各类机械与自动化控制的书籍。此后,他踏上了跨省寻访之路,往返于湖北、江苏、广东等地,与科研企业和机械零部件加工厂合作设计图纸、选购配件,试验了500多个机械部件。 试验、推倒、重来、再试验……2009年9月,魏碧华按传统手工扁茶炒制工艺原理设计的全自动智能扁茶炒制机首度问世。这台机器炒出了第一锅完美符合生产标准的扁形茶,很快被茶农接受。彼时,国内全自动智能扁茶炒制机领域几乎是空白,而这一突破无疑为茶产业打开了新的大门。 这一成功试水,激发了魏碧华的创新热情。2010年,浙江上河茶叶机械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松阳茶叶机械产业的故事由此发端。此后,“上河茶机”享誉不断,成为松阳首家晋级“国字号”的高新技术企业。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的故事没有结局,新的创意总能成为下一场蝶变的起源。 2020年,“上河茶机”又研发推出了智能扁形茶连续化加工成套设备,采用微电脑控制茶叶的炒制过程,在没有人工作业的环境中能精确控制茶青的进料量、锅内温度、杀青时间、炒板下压量,自动完成出茶、清理炒板、加油等流程。不仅如此,设备还具有自动自检、自动报警、自动停机等智能功能,成为国内首创的全自动智能炒茶机,极大提升了茶叶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凭借着一流的技术和品质,“上河茶机”的年销量超过了4000台。从最初萌芽到崭露头角,在反复试错、迭代的过程中,松阳茶机产业初现雏形。 迭代新工艺 在松阳,茶叶机械产业正逐步走向标准化的工业新时代。随着同类企业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如何在角逐中呈现“过人之处”?松阳县振跃茶叶机械有限公司交出了独特的答卷。 “早期的理条机加热方式依赖传统的煤炭燃烧,这种方式不仅对空气造成污染,产生的烟尘还会影响干茶色泽、香气。“振跃茶机”负责人吴振平告诉记者,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企业研发团队在设备中置入了电加热组件,不仅提升了加热效率,还极大地提高了环保性能。 技术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加热组件的温控精度、均匀性等细节,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经过不断试验优化,团队最终找到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将理条斗划分为多个规格相同的单锅,通过配置电加热组件和往复振动装置,成功解决了加热不均匀的问题,并降低了能耗。 然而,随着技术不断升级,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尽管自动化程度得到提升,但理条机在工作完成后的操作依然需要手动介入——提拉理条斗以倾斜其位置倾倒茶叶。这一过程不仅烦琐且容易损坏设备。吴振平意识到,理条机的自动化程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一次出行中,吴振平意外地得到了灵感。观察到公交车车门已经由传统的手拉方式升级为电动开启的设计时,他注意到车门开关时发出的“呲”声是由气缸产生的。这个细节激发了他的思考:是否可以将气缸技术应用到理条机中?于是,他着手试验,将滑轮组固定在支架上,并利用气缸的工作原理,配合风机,设计出了一种“理条机气动出料机构”,以此解决了茶叶倾倒的难题。 经过不断迭代,“振跃茶机”生产的自动理条机已成功更新至第六代,性能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每一台现代化茶叶加工设备的诞生,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技术与工艺的碰撞。表面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发明、小改进,背后却蕴藏着行业发展的根本性突破。“振跃茶机”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更是对茶叶机械产业深厚积淀的坚守与突破。正是这种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造就了“振跃茶机”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拓展新版图 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是最精良的茶叶和设备,如果没有有效的推广与销售,也难以跨越市场的重重障碍。近年来,我县的茶师们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地的小圈子,他们带着茶叶与技艺走向了全国,在茶叶市场开疆拓土。 2014年,松阳茶师翁建春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恩施州润翔农业有限公司。他的自我定位不只限于“茶叶的收购者与销售者”,更是我县茶业的传播者与推广者,扮演着技术与服务的桥梁角色。 经过市场调查,翁建春发现,这个多山的地区茶园规模庞大、茶树种类繁多,发展潜力巨大,但普遍存在生产与加工技术欠缺问题,“当时,茶农主要生产胚茶等经济价值较低的干茶,所以我引进了松阳香茶、银猴扁茶、银猴白茶等名优茶的加工技术及设备,帮助茶农和茶商拓展市场空间。” 万事开头难。翁建春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打破恩施市场上长期形成的行业惯性,尤其是面对“外地人”带来的新技术、新设备时,当地茶商与茶农的疑虑。 思索再三,翁建春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走传统的“交钱交货”销售路线,而是先行垫资,将我县的茶机和先进制茶技术带给当地茶企。不仅如此,他还免费提供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甚至承诺销售兜底,确保茶农与茶商在使用新设备的过程中不会遭遇风险。这个“松阳方案”的推广,迅速打消了当地茶商的顾虑,也使我县茶机在恩施得以顺利推广。 第二年,投入开始显现回报。越来越多茶农和茶商选择这一“轻资转型”模式。恩施豪啄茶叶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明月告诉记者,从引进设备到技术普及再到销售,每一步都“顺利得不可思议”。 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恩施州茶园面积已达136.71万亩,产量达8.33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3.9%和10.6%。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翁建春在当地收购了超过80万斤茶叶,其中90%销往我县。此外,制茶设备的销售额超过了1000万元,其中近四成是“松阳制造”。 “茶叶的产区和市场不同,加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的设备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吴振平告诉记者,以四川市场和浙江市场为例,在四川使用的茶机需要实现更灵活的温差调控,而在浙江使用的茶机则对恒温要求更高,这些细节变化促使着设备的升级与定制化,“哪怕是在同一台标准机上,也要能做‘加减法’。” 过去,茶叶加工依赖的是老手艺人的技术水平,他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把控每一片茶叶的色泽和口感,但这种方式的结果往往充满不确定性。现代化茶叶加工设备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如今,茶叶的加工不仅可以做到更精准、高效,还能实现品质可控。这些转变,让茶产业逐渐迈入工业化之路:在产量上,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在品质上,我们看到了更高的稳定性和市场适应力。 作者:叶梦雨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3月6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