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水龙宫 古市镇下街64号,面积三十平方米左右,挤在一排店面房中并不显眼。从外观看,它像一座破旧的小庙,门面是四扇栅栏式门窗,门上歪斜地靠着几辆手拉车架子,墙基石缝中长着绿幽幽的青苔,山墙顶部留着雨水的渍痕,这一切表明这是一处废弃之地。踩在门口一只随意摆放的石础上,透过木栅栏式的窗户向里张望,可以清晰地看见墙边摆放着几十只水桶,墙壁上挂着灯笼,屋角堆放着扁担、斗笠、吊桶等物什,所有物什的表面都积满了灰尘。它们似乎还定格在数十年前的时光中。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店铺呢?询问了当地人,他们将它称为“水龙宫”。难道是供奉龙王的小庙?他们却说不出个道道来。走访了多位老人后,很快就揭开了谜底。这里居然是保留完整的一座清代消防铺。 我国早在唐朝之前就出现了专业的消防队,有水铺、水社、冷铺、水龙局等多种称谓。松阳的消防铺具体诞生在什么时候并没有历史记载。翻开《古市志略》,清人叶葆彝在文中有如下记载:“市内三角坛、下街、观口各置有水龙,其购费及保养费由各地面铺户集赀存积购置;设有火警,会众携龙扑灭;每次火灾,市中不至蔓衍,其得力於此,殊非浅鲜也。” 旧市街民居稠密,瓦连栋接,土木结构的建筑非常容易着火,一旦扑救不力,火势迅猛的话就会蔓延开来,殃及整片街区,防火难题成为令古市人头疼不已的痼疾。清代古市以户籍为单位,设立三个消防铺,添置新设备及维修的资金由街坊、商会、宗族或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大户捐赠。下街64号是三个消防铺中的一个,铺内现存23只水桶、一只大木桶、10多根扁担、一盏灯笼、30多顶斗笠,大多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消防实物。以前铺内还配备有斧、锯、勾子、绳索、梯子、吊桶、水缸、铜锣、铁钩、刀锯、斧凿、钉耙、杠索等各种专业的灭火器具。大的水缸常年注满水,做到有备无患。每到夜晚,打更人深入到街头巷尾进行巡逻,提醒居民注意火烛,敦促居民按时熄灭油灯蜡烛,消除火灾隐患。 下街消防铺中最重要的设备当推水龙,由水管、水枪、压杆、木桶、支架组成,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消防泵,在当时属于较先进的消防器材。一接到火警,几个青壮后生合力抬着水龙赶到火场,两个体格健硕的汉子一左一右站立水龙两侧,一上一下猛压木质手柄,装在桶里面的水受压后形成水柱通过水龙头喷射出来。据参加过消防灭火的老人回忆,水龙喷射出的水可以喷射到几十米以外的地方。几十个后生跑到松阴溪和附近的水井、池塘去挑水,水不断地倒到木桶中,为灭火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如果着火点在狭窄的小巷内,则由数十人一字排开,一边将装满水的水桶传递过来,一边将空水桶传送过去,依次循环送水。水流最终汇集到水龙中,聚成“哗哗”的激流,喷向熊熊燃烧的火焰!肆虐的火魔在水流的冲击下渐渐平静下来…… 消防队员由有责任心、身体强壮、行动敏捷的青壮后生组成。队员全都是义务参与,经过训练后成为技术过硬的消防骨干。一旦发生火情,以铜锣为号,散居在各处的队员听到火警后奔向消防铺集合。救火时,以青壮年为主,老少为辅,统一听从队长号令,行动迅速,奋力扑火。队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有挑水组、有灭火组、有救护居民组,还有一组人员负责火场上扒火道、破拆房屋、截断火路,配置大小挠钩、锯子、柴刀、竹竿等工具,防止火势蔓延扩大。 三十年代,古市曹家发生了一场大火。消防队员在灭火的过程中遭遇了墙体倒塌,造成七人死亡的重大事故。这对于古市的消防队来说是一次惨烈的损失。殉职的消防员事迹被逐级上报,得到了各种表彰,但是七条鲜活的生命消失在了火场,再也回不到亲人身边。从此,古市的消防制度和措施更加完善。官府对纵火者施以更加严厉的惩罚;对失火者造成他人损失的加大了赔偿力度;对在救火中玩忽职守的官员依法治罪;对那些英勇救火者予以精神嘉奖与物质犒赏,大力弘扬和倡导他们的义行。大的宗族、商会、街坊以及普通居民积极筹款,对那些在灭火中的受伤者予以治疗和对牺牲者进行善后处理。 古市历史文化研究者杨致良老师回忆,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古市水龙会有晒水龙习俗。当天上午,人们把水龙等消防工具搬到大街上,组织街坊参与消防演练。多的时候有上百人,人声鼎沸,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场面非常壮观,如同上演一场华彩的大戏。演练结束后,再把消防用具晾晒干燥收藏。通过晒水龙对消防设施进行保养和维修,这样的习俗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以后,随着镇上消防队的成立,配备了专门用于消防的汽油泵。下街消防铺逐渐被废弃。今天,消防铺还在,很多消防物件依旧留存,独独缺少了最为重要的水龙。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松阳县消防大队见到了一套保存完好的水龙,水管、水枪、压杆、木桶、支架等一应俱全。杉木做的大木桶呈椭圆形,外表显得结实而稳重。如果装满水,估计有几百斤重。一打听,这套水龙居然出自下街消防铺!原来在十多年前,消防员在古市镇政府发现了这套水龙,将它搬到消防队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再细询问,水龙宫居然是浙西南仅存的专用消防铺,其他地方将消防器材放置在宗祠、庙宇等公共建筑或者租用的店铺中,却没有专门用于放置消防器材的建筑。古市水龙宫不仅建筑保留完整,消防器具也基本完好,为我们提供了一则活生生的旧时消防体系实例。 作者:鲁晓敏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3月13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