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球坑村:向坑而居 上世纪的块状经济 上世纪,传统农业为主的松阳县有经典的“三张叶子”:烟叶、茶叶和桑叶。每一张叶子背后都有一条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着千家万户,千家万户的人靠着双手、双脚赚取着一个环节的工钱,养活或改善着一家子的生活。球坑村的产业链呈现“两头在外”的加工模式。做烟夹需要三种竹原材料,上下两头的架子是苦竹,村民又称其箍锤竹,结节处有突起;与苦竹平行相当于纬度的横线用毛竹片,最早的时候一片烟夹需要十横,后来兰溪收购烟夹的老板提了意见,建议减至八横,说有利于烟叶晒干,从此就为八横;将这些横线固定住的是红竹,红竹的柔韧性最好,代表经度的有二十三档,被剖成四瓣的红竹从左绕到右再从右绕到左,一上一下绕过十行或八行的毛竹片,一根用完了新的一根再接续上,并不用打结,因上下的苦竹结节突起,红竹不会从光滑的苦竹身上滑下来。 球坑村周边并不出产苦竹、红竹和毛竹,于是村民白天结伴到新处乡的山甫村、谢村乡的塔岭村、玉岩镇的黄南、坑坑桥、西沿坑,叶村的岱头,赤寿乡的殿岗村砍竹子,村民穿着草鞋,带着蒲草饭,傍晚时分将去了枝条的竹子挑回家,晚上,各家又点上煤油灯,坐在堂间的凳子上剖蔑条、编烟夹。手脚麻利的人一天可以做一担或几十夹(两片为一夹),慢的人只能出七八夹、十几夹。集日那一天,一个个穿着草鞋和粗布衣裳的村民挑着一担担(50夹为一担)的烟夹顺着山路浩浩荡荡下山,这些烟夹汇聚在古市筏铺桥头专门的区域出售,“球坑烟夹”很快就卖入千家万户。 发源于南宋的建村历史 球坑村位于松阳县樟溪乡,村名的由来据说是地形像球,村边有水坑而得名。咸丰八年(1858),邑庠生潘永清在《重修郑氏宗谱序》中写道:“杰公官于龙游,终于任所,所生一子开芳制满行医路游球坑,见此胜境有田可耕,有书可读,遂卜筑而聚居焉。历年七百有余岁,成世三十有六代矣。”距咸丰八年,现又过去167年,由此可见球坑村建村至少有860余年。 南宋时是球坑村发脉的源头,源头之水是细的,由很多周边村庄的小支流汇集而成,由很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外来姓氏汇集而成。村民说村子原来是很散的,后来边上的腾岗、黄山头、岭头自然村的母鸡都跑到这个地方来哺卵(孵蛋),那些村的人就陆续搬到球坑村了。 球坑村中郑氏人口占一半以上,叶氏占两成左右,徐、李两姓各占一成。叶氏在康熙中期从原新处乡东钵头村迁入,李氏从原谢村乡李山头村过来,徐氏从古市镇柿树弄发脉而来。各姓氏的聚落已定格在球坑村时间的长河里,李氏聚居的地方叫李家,在球坑碇步桥水平方向附近;叶氏聚居处叫叶家,在上村一带;徐氏人居住比较分散,但主要聚居在中央村。 在时间的洪波里,古市镇的潘、洪、詹、程等家族与球坑村郑姓、叶姓、李姓、毛姓、王姓等都有嫁娶记录,不过,球坑村通婚的圈子大多还是在山区村,这些位于大山深处的村落,大多也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在徒步时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要住上一夜。 球坑村的坑石路桥 球坑村的主坑叫“书山大坑”,大坑两边的区域称为书山。书山大坑由村南入,村东北出。在球坑村域内汇入这条坑的支流有郑坞源、岭根路、横坞坑儿、马王头坑、岭头坑、山路,更多的小支流连小名也没有。 有坑,自然得有桥。最早的桥位于“书山大坑”前端山垄丘下首,由七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搭建的碇步桥,再古老一点的位于56号宅门口,由六块长条石并列,不远处还有一座由一块长条石头架成的窄桥。出球坑村的古道边还有一架单孔石拱桥,名为永信桥,清嘉庆十四年由第三代叶氏叶正相率众修建,碑文上记载共花五十千文。球坑村除了这几座百年的桥外,其余的石板桥桥龄都不长,这些新石板桥前身都是由烂木爿或倒掉的山树组合而成。这样的木桥,雨天非常打滑。有一年发大水,郑金高的姐姐当时才两三岁,不慎从木桥上滑入“书山大坑”,湍急的大水将姐姐一路冲出村口,一直冲到郑氏祠堂外桥下才被捞起来,好在姐姐身心都没受什么影响,村里人还给她取了个“大水柴”的外号。 坑多,石头就多。球坑的每一条路似乎都是石头砌成的,村民建房的墙脚、路边的坡磡、村间的巷道大都来自河床里的的石头,也有一些出自山上的乱石。一个村民指着屋外一段石阶说:这一段石阶都是他家请了石匠打成石条砌成的。我数了一下,一共有36阶。球坑村四面八方都有古道,每一条山路也由石头砌成,山路顺着山势延伸,或宽或窄或陡或缓,石头或大或小,村民说这样的山路非常和顺。 在时间的洪流中,河床上的石头长出苔色,用石头铺设的村落河床也渐渐有了苔色。苔色,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色,是历经一个个风花雪月的时光色。 球坑村光阴里的土木尘光 郑氏开基始祖的爹在龙游县当了十余载的一把手,官二代郑开芳却未承父业,捧着医书背着药囊,在山外青山的球坑村卜而居之,他怀着最朴素的愿望:有地可种,有书可读。他的子孙似乎遗传了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对农耕生活的情怀,直至1922年修编的郑氏族谱,郑氏一族“素无鸿儒”。郑氏、徐氏、李氏等家族的农家子、种田郎、田舍翁们,他们在村庄四周开出层层叠叠的梯田,当鸿儒握着软笔在珍贵的宣纸上写着三字经、四字经、五字经和诗句文章时,他们则握着坚硬的锄头在珍贵的耕地上铲出长的短的田垄,种出长长短短一畦畦的作物。他们过去种水稻、种麦子、种油菜,十几年前种过吊瓜,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茶叶。 叶氏族人却在村里开办家塾,村民称其为“书堂”,也成功诞生了一个国学生、两个监生、一个报捐的九品。“书堂”并没有官方的记载,有官方记载的是1940年创办的球坑小学,解放前航埠头村的叶炎南曾执教于此,村民敬称其为“先生”,球坑小学于1991年撤并。 村中六十余幢民居均为土木结构,大多分布在“书山大坑”的西侧,民居的朝向似乎都面向“书山大坑”,一幢连着一幢,一排跟着一排,间距紧凑,几无院落。民居是典型的浙西南建筑,一字形、三间两搭厢结构为主,除了生产性用房或厨房,均为两层结构。为了晾晒方便,二楼大门上侧的空间不筑墙,村民洗好的衣物、鞋子,吃不完的菜蔬,劈好的柴架皆放在此处晒干或阴干。因为民居都是土木结构,为了预防火灾,村里在不同位置挖有三个水塘,会堂后的叫大路塘,现在还有,而位于香火塘和乞儿头的水塘已经消失。 “书山大坑”是村子最重要的空间,其两侧的空间曾经被村民各种“资源利用”,门前搭建着猪圈、厕所,坑之上高低架着木架,以晾晒粮食、衣被等。现在球坑村户籍人口420余人,但常住人口仅80余人,大多村民异地搬迁至樟溪乡溪下村或古市筏铺小区,也随着国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书山大坑两侧的环境大为改善,村巷的路面也更加平整。 在村民的记忆里,舂米的地方有四处,木匣碓位于书山大坑边,借助水之力舂米,1955年出生的郑水金听奶奶提起来,却未见过。有三处是用脚踩的踏碓,均为公用,建了碾米厂之后,踏碓就废弃了,现在,碾米厂也废弃了。 离开村庄后的村民血液中已经融入了传统的习俗因子,已经退休的教师郑为鸽每年除夕都会蒸一饭甄的粳米饭,有的村民则用锅直接闷,闷饭的水用过年时煮过肉或鸡的汤水,这样闷或蒸好的饭要从除夕一直吃到正月初四。 为了水土保植,六十年前,将村口两侧的杂木林列为禁山,禁止一切砍伐行为。村口处的古树群保持完整,从树龄看,年纪大的出生于明代,年纪轻的出生于清代,他们是红豆杉、红枫、古柏。球坑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宽敞的庭院,但住在球坑村的人却不觉得遗憾,他们每天走到田间山头劳作,一年四季都可见到满眼的绿,春天的新绿,盛夏的浓绿,秋天的枫红柏绿,冬日的竹绿。 城里人的诗和远方就在他们的低眉抬眼处呢。 作者:黄春爱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5月15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