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平卿村——鹰飞过的村庄

平卿村——鹰飞过的村庄

  2012年的秋天,在摄影界被称为“鸟人”的宋世和在平卿村的一个小山岗上用佳能400的镜头捕捉到五种猛禽:燕隼、凤头鹰、蛇雕、鹰雕、鹗。野鸟摄影师对于鸟的迁徙是非常敏感的,老宋介绍说,平卿村地势特殊,正处在松古平原与遂昌石练大柘小平原的连接处。简言之,平卿村是这些“高空飞行员”往返遂昌小平原的必经航道。

  在“高空飞行员”的羽翼之下,确实也藏着无数条人行走的山道。《汝南周氏宗谱源流序》载,元至大年间(1308-1311),因军匠民三户之扰,周伯仁从遂昌县西郭忠厚坊内,携家迁于松阳十二都大岭根。娶李氏,生四子,长曰万仓,居大岭里,次曰小仓,居旧宅,三曰道九,居旧宅,四曰三道公,由大岭根游览斯土,相其地之宜,乐其水之秀,遂卜筑而居之。从时间上看,周氏是在700年前由遂昌县城进入松阳西乡万山之中的大岭根村,第二代迁至平卿村。77岁的周昌水听爷爷那辈老人说,居住在大岭根的始祖养了几头羊,羊吃草来到此处怎么也不肯回去,始祖就在现周氏香火堂处搭了寮,落了户。

  与平卿村周氏平分秋色的张氏一族则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遂昌县周山头村迁居于此。平卿张氏宗谱显示,张氏是张九龄后裔,其第八世五兄弟长子迁兰溪,其余四兄弟均迁入遂昌各个地方,迁入遂昌马步村的后裔越十二世之后再迁遂邑周山头,再越十世迁入松阳平卿村。

  地名志显示,平卿原名“平青”,以“平地达青天”之意得名,后演变为平卿。平卿村海拔800余米,村庄铺陈在一个山头上,为了给村庄提供遮挡之物,先人在村庄四周种植了大量树形笔挺的柳杉。柳杉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形高大,喜光,浅根性,喜温暖湿润山区气候,抗风耐寒。村里老人说,咸丰年间村里还有十八棵大柳杉,他小时候见到村庄四周,对门山、内湾、山迎尖、屋外山等处,密密团团都是大树,小时候他和村里的男孩还在树上荡秋千。但很多树渐渐退出平卿的视野,据说多年前一场龙(卷)风刮倒三十余棵树,被刮倒的小柳杉树更是不计其数,现在尚能见到几棵空心甚至枯萎的柳杉。

  上世纪,村民的副业主要是竹木加工。82岁的张根法砍来周边山上的杉树,将其锯成木板,花一两个功夫做成箱笼,逢遂昌县城集日时,就跟着村民,点着火把,穿着草鞋,往后山方向走二十五里,挑到遂昌县城去卖。他还记得有一年大雪天,半夜路过古市城头村,被一家夫妇收留住了一晚,那一晚的温情现在还在他心里保留着。

  张根法还是个半路出家的蒙鼓(制鼓)艺人,他的太公张惟灏是创建“张元泰”号的平卿村第一代制鼓人,侄子张世川是第五代传人,平卿八保新兴社内有两只鼓,一只就是张根法所制,一只是张世川所制。

  2013年5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八保新兴社举办的下山福社祭,看着社庙的大锅里煮着从各家男丁均等“众筹”来的米,社庙前的长桌上均等堆放着熟肉,社庙两侧墙壁的钉子上悬着均等的生猪肉,一个头首大声读着下一个领取胙肉的男丁姓名,一个头首称着百家米煮成的饭,一个头首散着胙肉,一个头首站在长凳上为其取挂在钉上的生肉,等候的、领取的、工作的,有条不紊,福日的时候,村庄与社庙之间的路上行人络绎不绝。

  平卿仍保留着福日祈福之习俗,每年有十个福日,包括需要道士择吉的四个大福日和四个小福日,大福大祭,每次要杀一头大黑猪作主要祭品,小福小祭,用肉块、饭等简单的祭品。另有正月初八的谷日及六月初一两个固定的日子。村中每年选出四个头首,村中男丁一辈子只有一次当头首的机会。明清以后,“社”传统逐渐式微的背景下,平卿村仍保留社祭的原因,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贺少雅对平卿分福做了田野调查后指出,是村庄地处相对稳定的社祭文化圈及长期较为低下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相对均衡的组织力量使然。

  周氏与张氏两大主要姓氏在平卿村共同经营了近四百年,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又有各自的祖先祭祀。周氏宗祠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建成,坐落于村前,四合院式,占地面积268.5平方米。六年后,占地面积238.2平方米的张氏宗祠也完成土木。周氏宗祠的大门内外皆设有戏台,在村前有乔木与大厦并显的视觉效果,而张氏宗祠更注重内修,同治乙丑年(1865)拟定的《公规》中提到:祠中耳室设立家塾,培养子弟,敦请文行兼优者为师,期订仲春上丁入学……馆谷按季而送。

  张氏第七代的张宗亮(1803-1880)是平卿张氏第一个贡生,其于道光七年(1827)科试入学,咸丰三年(1853)岁试补为增贡生,张氏宗祠前的桅杆即是为其所竖。从张宗亮入泮的时间来看,为张氏宗祠建成后的第三年。出生于1827年的张惟锦,考名麟书,于1849年入泮,1888年为候选儒学正堂,他是平卿村唯一一个进入《松阳县志》人物传的,言其博学多能,专精医术,名噪一时,世人称之为“明医”,并著有《经验医方》。张氏私塾的设立至少为平卿村提供了7个秀才。民国2年(1913)7月,在张氏宗祠内开办平卿初级小学,各姓孩童皆可在此接受教育,后村里另建了学校,平卿小学于2000年撤并。

  若用鹰眼这样的视角俯视平卿村,它就像一只棕色的蝴蝶停在绿色的群山中,右侧的蝶翅被称为“外村”,左侧的蝶翅被称为“内村”,一幢幢覆盖着黑瓦的建筑是蝶翅上的花纹。在张根法的眼里,他童年时见到的平卿与现在的平卿是不一样的,现在看到的很多房子原来是没有的,随着人口的增长,村子里的菜园、荒地上就盖起了房子。现在的平卿与十几年前的平卿村也不一样。

  据说18号建筑的建造者,是出生于咸丰四年(1854)的张懋树,其到杭州做茶叶客(经商),与杭州某富人结了缘,富人无儿无女,给了懋树一笔钱,懋树用这笔钱在村中建18号宅。这幢宅子最显眼之处在于它前身皆是木作,木墙、木窗、木地板、木楼梯,二楼的窗棂有雕花,一眼看去,自带百余年的沧桑,修旧如旧后,沧桑感不再,加上周边水泥墙面、砖体结构的建筑衬托,平卿村的时代味浓郁了。

  平卿村的底色不是青砖大瓦房和深宅大院,山里的建筑单体偏小,略显单薄,大多是三间或三间两厢式的二层平房,墙体夯土,上覆黑瓦,墙基及路面都由山上放下来的块石砌成,有些宅子的小木作雕刻比较精细,隐约可见昔日小富人家的缩影。山区村民不知是生性淳朴还是为了拿取方便,谷仓建在室外,自成一体,上世纪所建的简易厕所、猪栏、牛栏以及竹木混搭的晒排都见缝插针在村道边。石砌的古井里水色仍是清的。公共的踏碓有三处,周氏族人共用的在外村,张氏族人共用的位于村中,两姓共用的位于内村,这些传统农耕器具承载着电力时代未抵达时的农耕记忆。

  在新兴社里侧的墙体上嵌着一块光绪十六年所立的“县示碑”,见证着偏居一隅如在云端的平卿村也曾有村民赖以谋生的山场竹木田园果蔬谷被盗被毁之事,皆由烟馆窝盗窝赃引起的窝心事,一干乡绅不得已请示县领导,出此文件,对盗窃树木、竹笋蔬瓜、一干杂物,甚至聚赌窝贼等情况制定出或罚钱或驱赶的举措。

  平卿村在八十年代有110户近470人,2024年末有150户530余人,常住人口180人,2024年,平卿村结束了行政村的身份,并入新兴镇新刘村。村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种植茶叶,现有茶园面积80余亩,伴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善,就业岗位的多元,大多村民在中心村以及古市筏铺小区建了房。村庄,渐渐成为年轻一代农耕时的“驿站”。

  作者:黄春爱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洋灵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8月7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