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从“路过”到“生活”:景区村的“下半场” 李坑村藏在我县的原始森林里,气温比平原低3到5摄氏度。这是一个适合避暑休闲的山村,但因地处偏远、山道崎岖,旅游业的潜力一直没能发挥。 转机始于本世纪之初。彼时,箬寮原始林景区开放,很快吸引了长三角的游客,而毗邻景区的李坑村,也借到了这股“东风”。 当地人开始经营农家乐、民宿,最红火的时候,涌现出27家经营主体,旅游业的蓬勃,让李坑村跳出了原有的发展轨道。 今年,村里再次调整方向,推出“村居短住”等特色项目丰富住宿体验,放缓节奏、加深内容,转向以“慢生活”为核心的沉浸式旅游——不再只是简单的目的地,而是试图打造一个“生活的样本”。 缘起 如果没有发展乡村旅游,李坑村或许仍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山村。 一条路改变了它的命运。 2000年,县长运有限公司开发箬寮原始林景区,李坑村恰好处在通往景区的必经之路上。景区的开发,成为这个偏远山村的“命运拐点”。 常年经商的村民周兆荣抓住了机遇。他专程去金华磐安、杭州临安等旅游发展成熟的村镇考察,萌生了一个念头:等景区开放,人流会增多,如果开办一家农家乐,说不定能在家门口挣到钱。 这个朴实的想法,成为了李坑发展旅游的起点。周兆荣把老房子拾掇腾空,改造了厨房,摆上桌凳,为游客提供餐饮。 那是李坑村最早的旅游形态,风格淳朴,乡土味十足。彼时,农家乐并不常见,乡村旅游对村民来说,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老周的生活很快被忙碌填满。清早,他去田里摘菜、洗菜,接着回来摆好桌椅,开门迎客。女儿周芳娣在景区当导游,她用热情的讲解,迎送一批批探索原始森林的游客。箬寮原始林景区的名声逐渐传开,李坑村也被更多人知晓,村民亲眼目睹了旅游带来的勃勃生机。 2003年,老周盘下一栋闲置民房,重新装修。原本只提供餐饮的小院,增加了住宿服务,门口的招牌,也从简单的“吃饭”二字变成“吃饭、住宿”,带着烟火气。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批入住的客人,是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员工。他们来团建,被当地悠闲的生活深深吸引。周兆荣当时不懂什么是“团建”,只是热情地置办了最地道的农家菜招待他们,带他们游览景区。 20多年过去了,他们仍与老周保持着联系,“常和我忆当年,赞美李坑是个有魅力的村庄。” 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速,村民陆续开办起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和民宿。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声名渐起客自来”,李坑的命运随之改变,自然风光不再独自美丽,而是融入了乡村旅游的温度与活力。 破局 李坑村的主干道两侧,农家乐与民宿鳞次栉比,其间点缀着销售农产品的小卖部。眼前的热闹,很难让人想起20多年前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2016年,李坑村旅游迎来“爆发期”,来自上海、温州、台州、金华等地的短途自驾游客大幅增加,回头客也络绎不绝,周末入住率爆满,常常“一床难求”。乡村旅游改变了村庄的容颜,流经村里的小溪被修整,两岸砌上了圆润的鹅卵石,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上花卉,过去废弃的陶罐,也被镶嵌进石墙,成为景观装饰。 但这条产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随着农家乐民宿的数量增加,问题逐渐浮现: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同质化竞争明显,低价揽客导致恶性循环。无序竞争带来内耗,游客体验也在下滑,周兆荣回忆当年的场景,仍觉得心酸:“经营户各自为战,经常为了生意吵得面红耳赤。” 面对新问题,李坑村民宿协会应声成立。全村农家乐民宿得以统一管理,从客房标准到服务要求,都有了规范化指导。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提升上:过去简陋的客房焕然一新,独立卫浴成为标配,单人间、标准间、套房等多样化房型满足了不同客人的需求。 良性发展成为共识,李坑村的旅游秩序逐渐回归正轨。与此同时,村民们开始自发寻找差异化路径。 旅游专业出身的周芳娣,将古法造纸视为村庄发展的新机遇。上世纪80年代前,李坑村家家造纸,日子比种田滋润。纸张用于书写,也用于制作灯笼、鞭炮引线、雨伞、窗纸,产品远销温州、江西、福建等地。接管自家民宿后,周芳娣决定结合非遗技艺,借乡村旅游之势让古法造纸重回大众视野。 “很多游客住下来,不只为看风景,更想体验地道的山村生活。”周芳娣说,现在每到节假日,造纸坊里总是挤满了好奇的游客,孩子们踮着脚尖,看树皮在石臼中慢慢捣成絮状,年轻人则举着手机,记录纸浆在竹帘上成型的神奇瞬间…… 旅游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村民收入增加了,村貌变整洁了,李坑村这个昔日无名的小山村,正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诗意栖居地”,它的变化,也为乡村的自我生长和自我革新落下了真实的注脚。 再出发 25年一晃而过,李坑村不再只是“通往景区的必经之路”,它成了更多人愿意停留的目的地,并开始书写“体验式旅游”的新故事。 看得见的变化正在持续发生:每天一大早,村民家的院落已经开始热闹,刚采摘的玉米与修长的豇豆整齐地码放在竹篓里,等待着早起的游客挑选。一位上海游客扫码支付30元,买下了一个村民自种的南瓜——这个价格,能在镇上买好几个,但游客图的是一口带着露水的“鲜甜”。 “经营农家乐、民宿的村民为游客提供食宿,留守在家的妇女支个摊就能销售特色小吃,老人可以在家门口卖农产品,大家各有各的营生,长短互补。”李坑村党支部书记周李升说,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这样的良性互动,让李坑村的旅游之路越走越宽。 去年,安民乡以李坑村为核心,打造“村居短住”避暑纳凉IP,吸引城市游客短期租住,租期从三五天到数月,主打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沉浸体验。今年,安民乡进一步整合资源,将箬寮原始林、星辰山、不孤岛等景点串成旅游动线,并借助文化特派员和“同心花匠”力量举办“非遗碰撞”“共富市集”“文艺赋美”等活动提升体验品质,让游客暂时拥有村民的身份、触摸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也让村民在游客的目光中,重新认识家乡的价值。 6月以来,村民周大贵忙得脚不沾地,他的民宿有12个房间,几乎每天满房,订房量较6月前增长约四成。他说,“村居短住”活动开展后,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自家住不下时,他就介绍客人去乡亲们的民宿。 旅游资源的串点成线,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据统计,“村居短住”活动带动全乡民宿订单同比增长超过30%,此外,乡里还在旺季组织共富市集活动,鼓励村民摆摊销售笋鲞肉酱、蜂蜜、笋干等特色产品,让游客留得住、有得玩,还能带动村民增收。 更长远的规划正在铺展。周李升告诉记者,村里将组织农家乐民宿经营者前往桐庐、莫干山等先进示范村考察学习,“既要借鉴成熟经验,也要找准自身差距,还要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乡村旅游不断提质升级。” 记者手记: 发展旅游需“借力”也要懂“造势” 限于地理、资金等客观因素制约,乡村发展旅游必须学会“借力”。但是,激发内生动力,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 李坑村与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相邻,被誉为“生态旅游之村”“绿色氧吧”,借助箬寮景区的丰富资源,李坑成功跻身全省首批3A级景区村,当地农家乐和民宿也随之蓬勃发展。 乡村发展旅游的故事比比皆是,李坑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展现了一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发展路径。与周兆荣聊到20多年前开办第一家农家乐时,他笑着说自己只是想着“在家门口挣点钱”。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想法,推动了村庄从寂寂无名走向声名鹊起。乡村振兴的起点,往往就是在这样朴素的愿景中出现的。 而在新一轮探索中,李坑人又一次把握住了趋势。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仅仅提供“吃住”已不足以留住人心,必须让游客“沉浸”乡村。于是,“村居短住”的出现,就像是一场由内而外的主动转型。它不仅改变了游客的旅行方式,也让更多村民有机会参与其中:有人卖农产品,有人展示非遗手艺,有人组织市集……一座村庄,因旅游而生机勃勃。 李坑村的探索并非毫无困惑。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热度能否持续”的担忧,以及对于避免“千村一面”同质化竞争的思考。这也是所有成功走出第一步的乡村即将面临的共同课题——当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如何持续提供有深度的内容,让“流量”变“留量”,是考验乡村发展韧性的关键。 既要“借力”,更要主动发力,善于“造势”。一个村庄的发展,从来不是外来者规划出来的,而是在集体的努力下,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实践的结果。李坑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找到那份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作者:叶梦雨 李爽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洋灵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10月9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