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白角外寻迹

白角外寻迹

  我在白角外出生、长大,自小听长辈们谈论村庄历史。2025年8月的一天,我带上民国31年(1942)的《金村陈氏宗谱》《松阳县水利志》等资料到村里走访,与村干部、村里老人以及相关知情人交流座谈,寻迹探古。

  村名由来

  白角外村是陈氏聚居地,《金村陈氏宗谱》记载:“日荣,康熙年间,由上杭迁处州府松阳县湖溪口居住,名村‘金’。”清光绪元年(1875)《松阳县志》,其卷二《都庄》记载:“七都,金村。”民国十一年(1922)《松阳县志》卷一《舆地》的记载一模一样:“七都,金村。”可见,清代和民国初的官方舆图记载只有金村,没有白角外村。

  但是1988年《松阳县地名志》却有白角外的记载:“当初有人在荒地一角始居,开荒种田,因水利不好,十年九旱,晒成白地,村民被迫外出谋生,取名白角外。”只是不知这个“当初”是哪一年?

  为此我们查阅《金村陈氏宗谱》,其地舆图从南到北出现了三个村名:白角外、金村、上村。图中白角外的位置,即现在村东南称“下厝”的地方,陈氏宗祠所在地;金村所在位置,即现在村中心土名“上厝”的地方;上村的位置,即现在土名“张家”的自然村,松阳方言“上”“张”同音。

  在《世遗之光松古流》(中国文史出版社,2024年版)一书里,我们发现了一张民国32年(1943)的《浙江省松阳县全图》,上面有“卯源乡,白角外”的记载。又在2020年《松阳县志·行政区划》“民国35年(1946)松阳县乡镇一览表”中,找到了“仑源乡,白角外”“靖居乡,金村”的记载。

  据此,我们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市是汉唐古镇,镇区及周边平原开发较早。在陈氏迁居前的唐宋、元、明,不断有人到现在“下厝”的地方居住、耕种,但没有水源,无法生存,被迫离开,人们戏称此地为“白角外”。清康熙年间,陈氏迁居今“上厝”“下厝”,寻找到了水源,拓垦田地,后来聚族成村,取村名“金村”,被官府采纳。民国29年(1940),推行新县置,调整区、乡镇,因靖居乡也有金村(据板桥乡金村《蓝氏宗谱》记载,蓝氏于清嘉庆年间迁居石马山下,至清末民初聚居成村,称金村),故将小地名“白角外”代替金村,登记成村名,沿用至今。

  暗堰探究

  白角外村地势北高南低,东、南、北三面是田畈,西面是庄门源溪。《松阳县水利志·水系》称其“属季节性河流,枯水期上游几近断流”,白角外人称其为“溪滩”,因为河床常年沙砾、石块堆积,长满茅草、荆棘,下大雨见水流,天晴不见滴水。

  庄门源溪河床底下分布着四条西北—东南走向的人工“暗堰”。村干部王春生曾主持大修暗堰,他说:“我们要在河床上往下挖,挖到不透水层,形成截断河床的渠道;渠道南北两边砌筑挡墙,南边用石块砌筑严实,防止水流失,北边用卵石垒筑,利于水渗进来;渠道顶上盖上条石,先覆上卵石,再铺上砂砾,还原河床,使溪床与周边地下水渗入暗堰;在溪岸边开挖渠道,引水出河床,水渠依地势东南往南,渠道仍会在地下潜行一段,才露出地表,继续南流,直至渠道与地表平,即可设踏埠供洗涤,或分流灌溉。”

  白角外村民称暗堰为“暗窨”,流水称“暗窨水”。白角外有四条暗堰,两条在大湖溪自然村,村北一条,村西桥头一条;两条在白角外自然村,东北天师角一条,西南蔡头圳一条。暗堰出河床的堰口,上下近2米,左右宽0.8米。四条暗堰,只有大湖溪桥头的堰口因设踏埠而露出,渠水清冽,人们在这里挑水、洗涤,还有人在这里洗澡。

  白角外村有耕地697亩,以粮为主,主种水稻。张金松老人回忆,白角外田里的灌溉用水都靠暗窨水。村里的田一年可种三茬,两茬稻一茬春花。但这田不经晒,十天半个月不下雨,地就晒白了,村里人就开始修暗窨。

  修暗窨有小修、大修之分,小修是整治堰口到分水口这一段明渠,把水草、淤泥和石块清理掉。大修一般是庄门源山洪暴发,冲刷河床,暗堰受损坍塌,阻塞出水。大修除了要清理明渠外,还要清理河床底下的暗堰。受损轻微的,派身材瘦小的人钻进暗堰,砌筑挡墙和顶盖,接力用畚箕把淤沙石砾传递出来。受损严重的,则要集全队之力挖开河床,重新修筑暗堰。

  我问张金松老人:“暗窨是什么时候建造的?”老人摇摇头,说从小只听过修暗窨。王春生也回忆说,以前听1935年出生的陈关寿说过,辛亥革命那年(1911),村里大修过暗窨。

  《松阳县水利志》《世遗之光松古流》也只有明堰的记载,我联系上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李潮胜。李总工对松阳水利的“家底”了如指掌,他告诉我们,暗窨是松阳先民解决河滩淤堵明堰难题,拦截利用地下渗水资源的创新性水利工程的宝贵遗产。松阳只有两处暗堰,一处是六都草塔,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另一处是白角外村,但建造年代不详。

  我们在《金村陈氏宗谱》中寻找建暗堰的蛛丝马迹,始迁祖陈日荣撰写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一修陈氏宗谱序》让大家眼睛一亮:“余遭明季之乱,避游此地,即心乎爱矣。迨我朝定鼎后,又迟之数十年,始偕弟日华与诸侄迁移到此。度地寻基,先谋祠宇以妥先灵,后建室家以安眷属。十余年来,土木经营得以告竣……”可见,陈日荣在明朝末年为躲避战乱,曾到古市一带游玩。清康熙初,陈日荣一家与弟弟陈日华、宗侄陈开荣三家近20口人自福建上杭县迁至白角外,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完成宗祠、住宅、社公、田地、池塘、水渠、道路等“土木经营”。

  《金村陈氏宗谱》地舆图也记载了天师角那条暗窨,渠道从西北庄门源溪入村,贴着金村房屋南流,穿过村南田畈。

  据此,我们初步判断最早的暗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

  社公坛、祠堂和大会堂

  白角外村有张家、大湖溪、白角外三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都有祭祀土地爷的“社公坛”。

  白角外自然村的社公坛在村南田野中,有两棵大树,枝丫虬张,枝叶葳蕤。小时候放牛,我经常经过,但从不敢进去。社公坛里树荫匝地,阴森得有些吓人。外公没有子女,母亲是抱养的。她说,每年大年三十早上,外公先在家里正堂祭年神,然后去祠堂祭祖宗,再到社公坛祭“社公老爷”。草纸、香、蜡烛、鞭炮是必备,祭品要逢单数,一般三样或五样,他非常重视,非要备七样:整鸡、猪肉、鱿鱼、豆腐、面条、糖糕、饭。外公是个讲究人,他把鸡、猪肉等祭品放入一个大菜篮,把香、草纸等放入一个小菜篮,左右手挎着,两手没得空,灯笼就只能由我母亲两手挑着。

  社公坛在20世纪80年代遭遇过一次雷击,两棵树被烧得只剩一人多高的树桩,最大的那棵因树身空心,只残存半爿树桩。但很神奇,过了不久,居然都抽芽复活了。2010年我回村时,特意去社公坛看了一下,发现半爿树桩的那棵树又突兀在云天里,树身钉着一块古树保护的牌子,显示树种是黄连树,树龄300年。社公树一般都选樟树、枫树、楠树等,“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黄连与“苦”连在一起,陈氏先祖以黄连树为社公树,是希望后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苦尽甘来。

  社公坛北面几十米,原先是陈氏宗祠。《金村陈氏宗谱》记载,陈日荣兄弟迁居白角外,首先在村东南建造祠堂。后因“祠颇倒坏”,清咸丰五年(1855),族人“于旧址左”建造新祠。新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两堂,前堂有戏台。

  祠堂是治理宗族的场所,陈氏族规规定:一、家以宗祠为官府,宗祠以族尊为县长,倘族中有致争者,族尊必须会众公剖;二、每年清明在祠堂祭祖,族长率族众整肃衣冠有序礼拜,有喧哗、违序、托故不参加者要重罚;族中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偷窃为盗者,令其父兄拘祠戒责;三、每年元旦开祠堂门,检验各房保管的宗谱,不送检者要处罚,把族谱卖给他人的,要革除出族,还要送官追缴;登记娶、嫁、生、葬,不报者要处罚;新丁登记每人要出钱一百六十文,以备修谱公费,等等。

  后来,祠堂成为村集体资产,也是村里开会的场所。1976年,为了完成建造大会堂的任务,潘思明与大队长陈木法商量,决定拆除陈氏宗祠,利用拆下的柱子、椽、瓦等材料建大会堂。

  大会堂建在村中央,东西走向,大门朝东,有戏台。大会堂建成后,经常播放售票电影,附近湖溪、庄门的村民都来观看。刚开始先进场、后检票,但逃票的人很多,特别是我们这拨正在读小学的,满大会堂东躲西藏。后来采取凭票入场,一夫当关,众目睽睽,没票就是大队长的儿子都进不去。好在负责检票把门的昌基伯伯心很善,每次电影结束前半小时,都会把大门打开,让我们这些小鬼头进去。

  如今,大会堂几经修缮成了文化礼堂,也成为白角外最热闹、最有烟火气的公共场所——村晚演出、村中红白喜事等都在这里举办。

  作者:纪江明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洋灵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10月30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